德国首座蔚来换电站于楚斯马斯豪森(Zusmarshausen)正式上线,坐落于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繁忙的A8高速公路旁。
对于车企来说,向欧洲出口车,和打算在欧洲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出口车只需要找到合适的渠道就行,而要在当地立足发展不但需要企业在战略上就下功夫,而且也需要企业开始投入基建。
蔚来ET5和ET7我都简单体验过,ET5作为B级车后排空间感觉过小了,整体上内饰的感觉是跟北欧很像的简练风格,和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豪华内饰风格有区别,不过这一点应该很对北欧那边的胃口。
比起蔚来和理想的“高歌猛进”,同为新势力“御三家”的小鹏则有点惨:
G9车型上市受挫于定价和很差劲的SKU组合方式,大定数量非常差,尽管后续小鹏官方进行了补救,但能补救多少也会是个未知数。
比如上图的极速充电,之前上市预热的时候大力宣传,但上市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玩意你得加一万块钱选装????如果说这个加一万选装也就算了,但小鹏G9最初的上市方案中,不但几乎所有的卖点都要加钱选装,甚至入门的车型是一个连ACC自适应巡航都没有的“智障车型”。
所以G9订单的崩坏是必然的。
有媒体把小鹏的这次失误定义为“小鹏内部所有人都想做到最好,所以大家互相谁也不服谁导致了G9的失败”。我觉得这话纯粹是怕何小鹏抹不开面子说给他听的哈哈哈哈......
在大企业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一款如此重要的旗舰车型的上市,创始人一定会跟团队过各种方案,最后拍板的,各个部门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最终G9采取什么价格,什么策略上市,还是由何小鹏本人来决定。
我跟几个小鹏的人聊过,也看了一些前员工写的文章后发现,小鹏真正出问题的地方并不是何小鹏的判断出了问题,也不是小鹏汽车内部沟通有问题,而是一场纯粹的人祸——
从事后的紧急补救可以看出来,何小鹏对行业的竞争态势产生了严重的误判,而这种误判并不怪他,因为作为一家企业的CEO,小鹏本人是没时间去对比、了解友商的产品的各种细节以及策略的,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及自家产品的表现,都会被部门写进PPT里,然后在某场会议中进行汇报,所以实际上一家车企的CEO对市场的判断和了解,除了他自己用极其有限的时间粗略看看之外,剩余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通过听各个部门的汇报来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