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榨粉要现榨下锅,口感独特。
摄影/陆宇堃
微酸的蒲庙生榨粉是令人“上头”的美味。生榨粉加上肉末、头菜、豆腐皮,简单的配菜就已足够。生榨粉的微酸并非因为加入醋,而是在加工米粉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酵母菌后自然形成的米粉本身的味道。“吃生榨米粉就是要吃这种’馊味’,馊才正宗。”所以生榨米粉在壮话里也称为“粉拉馊”。

生榨粉微酸的口感很是微妙“上头”。
摄影/陆宇堃
干制米粉是在鲜湿米粉成型加工及蒸煮后,经过脱水和干燥工艺而制成。它易于保存和运输,需经泡发后再下锅,口感弹爽。柳州螺蛳粉、京族炒粉、罗秀米粉便是干制米粉。
罗秀米粉历史悠久,自明朝始的历朝都作为贡品进贡。罗秀米粉的制作历经“磨、蒸、晒、湿、叠、压、切、晒”,成品易煮不断,食法多样,制作炒粉或煮汤都是极佳。

干制米粉非常耐煮,口感劲道。
摄影/陆宇堃
除了常规的圆头状、方条状米粉,广西还有一种“奇特”的米粉——卷筒粉。不同于常规米粉的纤细,卷筒粉身材又粗又胖,点上几条便能饱腹。不同地区的卷筒粉不仅“内卷”的馅料不同,“卷”的形状也不一。
南宁卷筒粉为条状卷筒,软糯可口的粉皮卷上肉末、各色蔬菜后撒上花生碎,再浇上酸甜的黄皮酱,吃来清爽怡人。

粉,卷起来了!
摄影/冰雪公主
防城港卷粉形状与南宁卷筒粉相似,但粉皮更薄,内里丰富的馅料可由晶莹的外皮透出,顶上再加上一把炸葱,更是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开。
玉林的博白卷筒粉,则是萌萌的信封状,是装的满满当当的一肚子美味。
贺州的粉角,是一个个立体的三角形,晶莹可爱。

两双筷子一卷一盘,就是一根卷粉。
摄影/陆宇堃
广西还有中间粗两端细、状似虫子的米粉,名为粉虫。可别害怕,此虫非真虫,而是由粉团蒸制后搓成的小条,由于长得像虫子,直接命名为“粉虫”。粉虫虽然长得像虫,但丝毫不影响它吃起来的美味。
南宁炒粉虫,炒后油光光、白嫩嫩的粉虫,看起来颇具萌意,吃来饶有弹性,浇上麻油、苏梅酱,再放上一小撮绿豆芽和韭菜,加上一点酸菜,可谓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虫子宴”。

炒粉虫不是虫,吃起来很弹牙。
摄影/韦宇晴
凭借外形可爱悄悄混入年糕家族的广西米粉,就是柱状的粉利,形状像大号的年糕条。
广西人常在过年期间食用粉利,取大吉大利之意。粉利是米浆滤去水分,蒸煮至八成熟后晾干而成,用来切条或切片、煮汤或炒制,都十分美味。

给粉利印章。胡兆双 摄制

炒粉利 图源/桂林吃喝玩乐

煮粉利 图源/舌尖上的防城港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米粉”
有位广西诗人曾打趣说:如果我是一只风筝,那牵着我的线一定是米粉做的。
广西人是吃米粉长大的,童年的早晨往往从家门口的米粉店开始,呼哧呼哧一碗米粉下肚,提起书包便冲向学校。米粉下肚化作成长的养分,流淌在广西人的身体里。粉一碗碗吃下,人一点点成长。

坐着小板凳,从小吃到大。
摄影/陆宇堃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米粉,我在这头,广西在那头。
桂林人的乡愁是一句“二两卤粉”。

二两卤粉,很多两卤菜。
摄影/陆宇堃
桂林米粉种类多样,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