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菜米粉是往芼好的米粉上浇上卤水,再铺上锅烧、卤肉,加上酸辣配菜而成。搅拌均匀的桂林米粉“根根有头不见头,碗碗有汤不见汤”,每一根米粉都裹匀了卤水。
一口米粉进肚,舌尖传来的先是一股缥缈的鲜香。夹上一块卤得恰到好处的卤肉,这便使得这鲜香味落到了实处。趁热打铁来一口锅烧,尽情享受二两米粉带来的舌尖狂欢。
街头,米粉江湖的终点。
摄影/陆宇堃
正如离开家乡桂林数十年后才得以重返的白先勇写到,“花桥桥头,从前有好几家米粉店,我小时候在那里吃过花桥米粉,从此一辈子也没有忘记过……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处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乡愁引起原始性的饥渴,填不饱的。”
桂剧《花桥荣记》,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花桥荣记》改编,讲述了桂林百年米粉老店“花桥荣记”在台北开张,借着一碗桂林米粉,汇聚了老板娘、李半城、覃癫子、卢先生、陈师傳等人浓郁的乡愁,他们每人将前半生的故事遗留在了大陆广西,如今只能在台北的“花桥荣记”惺惺相惜,抒发着思念和追忆。
对于南宁人来说,粉如其名,老友粉正如他们的好友,对其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南宁老友粉前身其实是“老友面”——在南宁的街头吃夜宵,一盘长长的炒螺加上一碗镬气十足的老友炒面,也是每个南宁人的标配。
炒螺+老友炒面,南宁人的夜宵标配。
摄影/韦宇晴
老友粉的滋味就像南宁这座城市的气质:酸、辣,但回味醇厚。
酸辣味是老友粉的基底,酸笋、豆豉、酸辣椒下锅炝炒,加入新鲜猪肉、猪杂高汤煮开,再放入切粉煮熟。老友粉是料、汤、粉的和谐相处,在一锅同煮的过程中,粉与料互相吸收对方滋味、彼此交融。
老友粉,炒料、汤底、配料都有讲究。
摄影/陆宇堃
在工业城市柳州,螺蛳粉由产业化走向全国,则是“工业文明的胜利”——这与制作流程息息相关:桂林米粉选用鲜湿米粉、老友粉需得现做现吃,螺狮粉的粉为干制米粉,食用时泡发即可,便于运输和保存,再配上螺蛳汤底酱料,这碗米粉便在全国遍地开花。
螺蛳熬汤,这粉得有多鲜?
摄影/陆宇堃
于是乎,柳州人的乡愁,成了互联网“顶流”,成了中国人普遍的舌尖记忆,而其他的一万种花样米粉,成为了广西人碗底的别样乡愁。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再看一下
信息来源| 地道风物
综合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黄伊莹 罗琳
校对|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雷鑫莹
总编|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