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某超市冰柜陈列,《财经天下》周刊摄)
相比于小卖部和商超,7-11、全家等便利店中的冰淇淋则更为昂贵,各种网红品牌就占据了其冰箱展柜的大部分空间。《财经天下》周刊看到,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全家便利店在标明价格的冰淇淋中,售价最便宜的是3元/支的苦咖啡,最贵的是19元/支的钟薛高米酒玫玫雪糕;而在一家711便利店里,明码标价最便宜的是5.8元/袋的水晶葡萄冰,最贵的是22元/支的钟薛高草莓白巧雪糕。
(图:全家便利店冰柜陈列,《财经天下》周刊摄)
“以前买冰淇淋根本不会在意价格,一天吃几支都行,现在就是要小心翼翼地掂量吃不吃得起,还要提前问好那些没有标明价格的新品,避免‘吃不起、退不了’的尴尬。感觉月薪不够高都不配吃冰淇淋了。”周意调侃说。
近年来的冰淇淋们,也开始在原料和设计上做起了“文章”,在形态、口味上,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95后杨萌萌还记得,前段时间她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买了一支樱花定制冰淇淋,花了35元,“号称采用的是哈根达斯冰淇淋原料。”而各地景区的文创雪糕们,创新花样更是层出不穷,从故宫脊兽、武汉黄鹤楼,到西安城墙、三星堆青铜面具,都出现在了小小的雪糕上。百思源、德氏、可米酷、至真至纯等冰淇淋品牌也纷纷入局,让文创雪糕从景区走进了便利店、家批店,价格也普遍被推高到了20元/支左右。
品牌们在冰淇淋原材料的选择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过往的冰淇淋产品,更多地是与“高糖、高脂”等标签挂钩,但现在,不少品牌也开始推出了“健康”理念。像老品牌沈阳中街冰点旗下的中街1946,就主打“健康0添加”的“新鲜冰品”概念,标榜天然原材料、无添加剂、保质期短等品牌特色。从“纯牛乳”到“低糖、低卡、低脂”,以及“0添加、无蔗糖”,这些新概念们也变成了提价利器。
但杨萌萌还是觉得,一支樱花冰激凌“是不是哈根达斯的原材料我不知道,但口感确实有点腻,还没有冰淇淋的冰感。论颜值,它用来打卡拍照没问题;但论吃的话,真的一般。”她在听说有商家推出了低卡低脂低糖的酸奶冰淇淋后,自己也开始自制冰淇淋了。“买一大包酸奶自己做,全部冻起来也顶多花费十几元,但至少能吃5次以上了。”
冰淇淋为什么越来越贵?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冰淇淋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本土乳企和区域性老牌冰饮瓜分天下。根据前瞻研究院等机构统计,在2018年之前,国内市场上由外资品牌占据中高端市场,如和路雪、雀巢、八喜和哈根达斯等,在整体市场份额上占比约为25%;以蒙牛、伊利、光明等为代表的国产乳业品牌则以中端产品为主,占比约为45%;区域性老牌企业如德氏等以低端产品为主,占比约为30%。
据波士顿咨询2015年的调研显示,当时哈根达斯赚走了全球冰淇淋行业70%的利润,而其有一半的销售额都由中国市场贡献。但物美价廉的传统东北雪糕却迟迟走不出本土,直到2018年辽宁营口的奥雪“椰子灰”问世才扭转了这一局面,当时在北上广便利店售价9.9元/支的“椰子灰”,成为初代的网红冰淇淋。直到后来,钟薛高异军突起,再次刷新了国民对于高端冰淇淋国产品牌的认知。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表示,大概在2011~2012年左右,国内冰淇淋市场开始了高端化历程,最早是由外资品牌推动的。“那时候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高品质冰淇淋的需求开始增加。并且由于部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们对于高价产品偏好性增强,认为其代表了品质更高、更安全。2016年和2017年是冰淇淋高端化发展的蓬勃期;到了2018年及以后,冰淇淋高端化开始‘内卷’,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都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