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再根据太庙礼制,一旦太庙里的牌位摆放不下的时候,就将除开国庙号为“祖”的皇帝牌位留下外,按照血缘的亲疏,把血缘最远的那位皇帝的牌位拿下。

翻译一下: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以外,其他皇帝牌位都是可以移除太庙的,移除谁呢?谁的辈分高移谁,谁是自己的高高高高祖,就移除谁。
嘉靖皇帝掰着指头一算,那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嘛!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没人敢动,要不动太宗皇帝朱棣的?
朱棣的也不能动,按照宗族支系来说,朱棣这一支其实是小宗,大明江山应该是在大宗朱标这一支来继承的,没想到朱棣在建文朝起兵造反,将自己这一支小宗变成了大宗,继承皇位。

要把朱棣的牌位请出太庙实在说不过去,那不就是承认了朱棣造反吗?
极具政治智慧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不但可以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更想到了一个不困扰子孙后代的点子:将朱棣的庙号升级,将太宗改为成祖;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出去就行了。
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为成祖,既是从政治上肯定的朱棣继位的合法性,又能避免后世皇帝再次将他的牌位移除太庙,至于受了委屈的明仁宗朱高炽,他也就当了9个月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丢了就丢了。
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好有坏。而到了唐朝大臣们觉得用几个字总结皇帝的丰功伟绩,实在太简短了,于是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实在太长了。甚至到了清朝,谥号都有十几个字。为了说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庙号又是什么了?庙号就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庙的称呼。一般而言,太祖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特定的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太宗庙号多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庙号原本为明太宗,想要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朱棣在登基之后将洪武31年改为了洪武35年,废除了建文的年号,以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帝王。
然而朱棣万万没想到,百年之后会有人将自己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个人熟读历史的都知道,那就著名的丹药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后,嘉靖以藩王的身份入京继承大统。原本嘉靖应尊明孝宗为皇考,过继给明孝宗,但嘉靖不同意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入主太庙。而太庙按照昭穆制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列顺序放入7位,后面进入的依次升入祧庙。嘉靖将兴献帝升入太庙,就必须要抬出一位,而朱棣实际上就是自己一脉的始祖,不能被抬出。嘉靖就想出由宗升祖的方法,将朱棣和朱元璋一样百世不祧。这样嘉靖的父亲也能进入太庙,朱棣也不被抬入祧庙。
按照我们的理解,朱棣的庙号应该是“太宗”才是,却为何又变成了“成祖”呢?私自改动朱棣庙号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后代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大礼议事件”,世宗不惜更改先祖庙号,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上尊三代,追尊曾祖朱四九为懿祖皇帝,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但凡王朝新立,开国皇帝上尊三代是正常流程,有的甚至还上尊至四代、五代。依照前代惯例,如唐和宋,自开国皇帝以下,庙号都不能带“祖”字,像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的庙号就是“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他的庙号也是“太宗”。甚至辽朝、金朝这些少数民族王朝,他们的第二世皇帝的庙号也是“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朝朝廷为他上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可以说这个庙号上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符合封建宗法制度。
此后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棣的庙号都是“太宗”,我们今天在查阅《明实录》的时候是没有《成祖实录》的,朱棣的实录就是他最初的庙号“太宗”,叫《太宗实录》。真正改动了朱棣庙号的人,正是他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