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宗更改太宗的庙号在当时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后世便以“明成祖”盖谓朱棣之庙号,而他之前使用了一百多年的庙号“明太宗”则逐渐被人们淡忘。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庙号就是古代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庙里的称呼,它是由继任者追赠,并按照“先祖后宗”、“太祖太宗”的称号来排序。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代皇帝称为“太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
按照这种规则,朱棣的庙号应该为“太宗”,事实也是如此,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这一百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
但后来他却被人们称为“明成祖”,到底是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为“成祖”呢?究其原因,这一切都和嘉靖皇帝有关,下面浅阳就来说说说嘉靖为什么要将“太宗”改为“成祖”!

一、大明的庙制
明朝时,朱元璋改天子7庙为9庙,就是说太庙里可以供奉9位皇帝。当时太庙里已有4个牌位,即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加进了太祖和兴宗(他爹朱标)的牌位,总共6个。靖难之后,朱棣移去朱标的牌位,就只剩下了5个。
明宪宗即位后,算上已死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位皇帝和最初的五祖,此时9庙刚好满员。
如果再死皇帝,就需要把牌位往出“祧”。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主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即“祧庙”)中单独供奉,也叫入祧。
“入祧”是有规矩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稳居太庙正中,其他皇帝的牌位则都是“亲尽则祧”,就是现任皇帝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选一个和自己关系远的皇帝牌位移入偏殿供奉。
在嘉靖之前,太庙已经祧过两次,第一个被祧的是明懿祖朱四九,放的是宪宗;第二个被祧的是熙祖,放的是孝宗,这个过程大家都是遵循祖制规规矩矩的办事。

二、嘉靖为啥要动朱棣的庙号,把一个正牌“太宗”改为不伦不类的“成祖”呢?
话说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年仅30岁,没有留下儿子。偏偏他爹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只爱张皇后这一个女人,仅生了正德皇帝这一颗独苗。
这父子俩相继挂了以后,由于没有直系的皇位继承人,国又不能一日无君, 在杨廷和等大臣的商议下只好从他的堂兄弟中去选择。最终,这份超级大奖就砸中了藩王兴献王的14岁儿子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一进京,就和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们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大臣们要求嘉靖遵照宗法制,先过继给明孝宗,成为孝宗的儿子,再继承武宗留下的皇位。但嘉靖不同意,他要追封他爹兴献王为皇帝,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从兴献王那里继承的皇位,而不是伯父明孝宗。
因为这件事,嘉靖与大臣们展开了马拉松式的激烈斗争,他们互不相让,各自坚持,致使君臣关系变得很差。
最终,嘉靖棋高一着,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智谋,不仅把他爹兴献王升格为皇帝,抬入了太庙,还将朱棣定义为“万世不祧”的祖先,将其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至此,大礼议事件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一个换爹的问题,为啥嘉靖非要去折腾朱棣,把人家一个正牌太宗改成不伦不类的“成祖”呢?实际上,这里面暗藏着嘉靖的政治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