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三年,嘉靖帝更改庙制,他将德祖祧出太庙,太祖朱元璋居中,这样算下来,太庙里就空了一个位置变成了8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
《明史》记载:
“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公元1538年,丰坊给嘉靖上了一道折子,请嘉靖给兴献帝加庙号“睿宗”,入太庙,此举甚合嘉靖心意,因为这正是他苦心谋划的事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可以让自己的爹入住太庙了!
不过睿宗毕竟不是真皇帝,嘉靖担心自己死后,子孙们会在大臣的强迫下把睿宗迁祧出去(事实上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后来确实曾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只不过被否决了)。
那么,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事情岂不是白忙活了?为了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嘉靖又开始了谋划。

他先用孝烈皇后的牌位在太庙给自己占了一个位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帝后都是一起入太庙的。如果皇后先挂,就把她的牌位放在奉先殿,等皇帝挂了,两人就一起进住太庙。
大臣们虽然群起反对,但在强权面前,最终他们只能被迫同意。不过塞进去一个,自然就要挪出来一个,按照“亲尽则祧”的祖制,朱元璋是万万不能动的,那么能动的就是离自己最远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的功绩摆在那儿,深受世人敬仰,况且他还是自己这一脉的始祖,如果把朱棣挪出去,将亲爹抬进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搞不好还可能让自己的皇位凉凉。
于是嘉靖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就是抬高朱棣的身份,将他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让朱棣和朱元璋一起万世不祧。如此一来,就不用把朱棣挪出去。
接下来,依照序列祧迁,只能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了!既然有嘉靖迁祧仁宗在先的示范,他的子孙自然就依次迁祧宣宗、英宗,而不会去迁祧睿宗。

三、嘉靖改动朱棣庙号,表面上看是为了父亲,实际上是为了确立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觉得古人真没意思,为了在死人牌位上改几个字,就搞得天翻地覆。其实不然,礼是古代的根本法,皇家之礼更关乎国家根本,一旦继承人不合礼而遭到废立就会引起腥风血雨,所以“礼”是不能动摇,甚至不能废除的。
按照古代的祖宗礼法,只有孝宗的嫡系子嗣才能继承皇位,再不济也得是庶出。简单说就是继承皇位者的父亲或者亲哥哥,必须得是皇帝。否则的话,这位继承人的身份,将不具有合法性。
嘉靖只是正德皇帝的堂弟,他爹仅是一个藩王,所以他如果以兴王的身份继承皇位,显然名不正言不顺。但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在他的先代里就有一个以藩王身份上位的人,那就是朱棣。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靠“靖难之役”造反得来的,他将嫡系由朱标一系转到自己一系,这个变化对古人来说意义重大。
既然朱棣的嫡系身份合法,那么他作为嘉靖这一脉的始祖,就必须得享有和太祖一样的地位,否则就等于承认朱棣得位不合法了。
于是,嘉靖将朱棣从“太宗”升格为“成祖”,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有了朱棣这块挡箭牌,嘉靖也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正德皇帝的大统。所以,嘉靖改动朱棣庙号,表面上看是为了让父亲入太庙,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皇位更具合法性。

因为嘉靖帝的这次更改,后人也就习惯称朱棣为明成祖了!
都知道朱棣被称为明成祖,“成祖”就是朱棣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庙中被子孙后代供奉时的称呼。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因此在祭祀时,把庙号与谥号加在一起,就成为皇帝的完整称呼。
比如朱棣在庙中被祭祀的全称是: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是在皇帝去世后,由下一任皇帝或者下几任皇帝与朝廷大臣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与谥号一起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