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始
1793年初夏的一天,乾隆皇帝突然接到了两广总督福康安的奏报,说是打大西洋上来了个叫英吉利的小国要进朝上贡,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一听便觉震惊,八十大寿不是在三年前就过完了吗?现在还来贺什么寿呢? 原来是英吉利距离中国非常远,据说甚至达到了7、8万里之遥,隔的远消息传过去也就慢,路上耗费的时间也长,马戛尔尼使团早在1792年9月26日时就已出发,在海上航行了接近十个月才到达的北京大沽口岸,这样一来一往就导致乾隆生日过了三年后英国人才赶到中国。但是不管怎么样,毕竟英吉利“孝敬”的心思还是有的,所以乾隆皇帝很开心,一再指示地方官员要热心接待,提高接待规格,千万不可失了礼数,为英吉利这个弹丸之国所轻视。
天朝上国的美梦未醒
英吉利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频年入贡者可比,务宜妥当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面对英吉利的祝寿,取消了例行的行围打猎,安坐在避暑山庄等着接受英国使臣们的朝拜,可见乾隆这个时候满脑子充斥的还是这种腐朽不堪、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
清朝当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额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这一点也确为事实,周边小国向中国称臣纳贡由来已久,也正是基于此,乾隆才会习惯于用世界万邦之主的眼光看待一切,自顾自地以为英吉利就是过来朝贡的。但此时的英国已经通过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滞销的工业产品在他们国内早已是堆积如山,所以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祝寿朝贡,而是为了说服乾隆皇帝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开放对英贸易,好让英国早日占领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超级市场,而因为语言障碍、礼法所限等原因,马戛尔尼也是有苦难言,也就只能任由乾隆摆布了。
马戛尔尼此行毕竟是有求于人,故而还是带来了不少反应英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好东西,如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气象仪器等。乾隆一见这些东西便大惊失色,早就听说过外夷善于“奇技淫巧”,但却没有想到他们竟发展到了这般程度。
“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高宗实录》
惊讶归惊讶,乾隆皇帝当然也要顾及天朝的脸面,于是下令接待人员,闲谈之余,可透露我大天朝不缺这些玩意儿。此话也反应了乾隆之虚伪,这些玩意儿别说见,在当时清朝这个封建传统农业社会里,乾隆怕是听都没听到过。
接见风波
后来等到接见的时候,双方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礼仪冲突,马戛尔尼表示只能后按照见英国女王的礼节来觐见大清皇帝,即单膝下跪,低头头不着地;而中方则坚决强调必须按照传统礼法,对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两边人一时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耳赤。关于这次会见,中英双方留于后世的说法也完全对立,清朝坚持马戛尔尼已经对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而英方则说他只是单膝下跪,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也无法考察中、英两国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实录》
但经历这件事后,乾隆似乎了解到了这些英国人此来的目的不会单纯只是“朝贡”,害怕他们在还会有什么不轨之举,于是在颁发给英国的敕书中全面拒绝了英国人所提出的包括派遣使臣驻京等一系列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后,还鼓吹一番,蔑视英国是粘了大清的光,劝英国不要蹬鼻子上脸,搞得英国使团很不痛快。
马戛尔尼一看完敕书的翻译立马给气得脸红脖子粗,叫嚣着要向中国皇帝讨个公道,还是被陪行人等强行拦下方才作罢,这样一来中英双方自然是不欢而散了。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无功而返,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二十三年后的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历1816年,英国又派出了一个由阿美士德率领的使团来到中国,再次企图说服中国解除对英贸易的限制,但是同样遭到了嘉庆皇帝的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