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岳
单位: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输血科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运输营养成分和氧气等物质的作用。在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血液病的病人,近几日我就遇到了一例特殊的病例,研究该病例竟然有惊人的发现。
病人基本信息:男33岁,骨髓移植前血型为B(+)型, 临床诊断为AML(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020年2月份进行了异体骨髓移植,移植后血型转变为O(+)型。2020年12月中旬,病人病情复发,并且血型由O(+)型向B(+)型转变,HB(血红蛋白)为64g/L,血小板17*1012/L,医生为病人申请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2020年 12月26日接到患者标本(1),对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实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自身对照。实验使用进口试剂卡和试剂(戴安娜)和国产试剂(江阴)。结果如图所示:
1、血型鉴定(标本(1)2020.12.26)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病人血型正定型为O(+)型(抗A-、抗B-、抗D+),血型反定型为B型(Ac2+、Bc-)。以上结果说明病人的抗-A抗体还存在,而抗-B抗体已经减弱到无法测出,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血型表现正在由O(+)型向原来的B(+)型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使用玻片法、使用的是国产试剂(江阴力博)对标本(1)进行复检血型,结果与初筛血型结果一致。
2、不规则抗体筛查、自身对照(标本(1)2020.12.26)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阴性,说明病人血浆内不存在抗-A、抗-B、或抗-AB以外的不规则抗体。自身对照为1+,结合抗体筛查的结果分析,病人体内很可能存在很弱的B抗原和抗-B抗体。由于效价很低初筛血型鉴定时无法测出。
3、交叉配血(标本(1)2020.12.26)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两名供者的主侧为阴性(主侧相合),次侧为1+,说明病人体内存在致敏红细胞,紧接着又做了DAT实验。
4、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标本(1)2020.12.26)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DAT结果为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确诊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说明受检加的红细胞膜上黏附了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黏附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膜的性状发生改变。在经过血液循环,经过脾脏的时候,就会被脾脏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并扣留,进行吞噬,导致红细胞的溶血破坏。如果红细胞溶解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功能,病人就出现了贫血的症状。
根据以上交叉配血结果和DAT结果结合分析(次侧1+ ,DAT2+),直抗凝集强度大于次侧的凝集强度,说明病人交叉配血实验相合,可以输注红细胞。由于病人复发期,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故而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时血型也不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申请输注O(+)型少白红细胞800ml和B(+)型普通血小板2单位。次日检查HB为73g/L,血小板为24*10^12/L。
病人输血后并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021年1月1日,我对该患者12月26 的血液标本(1)再次进行了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以及交叉配血实验(供血者相同),结果有意外发现。血型鉴定竟然有了新的变化。实验使用血型试剂卡和玻片法两种方法进行。
1、血型鉴定(标本(1)2021.1.1)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病人血型正定型为B(+)型(抗A-、抗B弱+、抗D+),血型反定型为AB型(Ac-、Bc-)。以上结果与12月26日结果相比较,结果说明病人的B抗原正在形成,抗-A抗体、抗-B抗体都已经减弱到无法测出,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血型表现正在进一步由O(+)型向原来的B(+)型方向发展。
为了保证血型结果的准确性,对血标本(1)使用玻片法(国产试剂)进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显微镜下观察正定抗B弱+、抗A阴性、抗D3+ ,反定Ac+/-,Bc-,Oc-。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的结果与之前对比都是正定和反定都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