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叉配血(相同供者)、直接抗人球蛋白(标本(1)2021.1.1)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抗体筛查为阴性,直抗为1+到2+,主侧为阴性,次侧的凝聚强度为2+。由于标本量少,配血时使用手工卡式抗人球蛋白实验的方法。结果次侧凝聚强度弱大于直抗凝聚强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在配比患者的红细胞悬液时浓度偏高导致的。从患者临床输血的临床表现来看,这两名供者的血液对患者,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为了排除造成血型鉴定结果变化的原因,不是由于单一血标本因素引起的。1月2日对病人抽取了新的血标本(2)进行血型鉴定检测。
血型鉴定(标本(2)2021.1.2)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此结果与2020.12.26标本(1)结果相同。
1月4日再次对患者血标(2)本进行第二次血型鉴定
血型鉴定(标本(2)2021.1.4)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总结得出,该患者在复发期时血型发生转变,血液标本离开人体后竟然有了血型变化。B 抗原开始出现,抗-A抗体明显消失,这个结果令人匪夷所思,同时也给临床输血工作带来了无穷乐趣。不同的血型结果病人就会有不同的血液输注成分。针对这个病人来说随着病情的进展抗B抗原继续增多,正定抗B会出现双群,直到完全转变为B型抗原。抗-A抗体会重新出现,效价会越来越高。到那时如果病人若再次需要输血,在没有血型完全转变过来之前,则要输注O(+)洗涤红细胞,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溶血,最好是去白细胞,因为O(+)洗涤红细胞当中没有任何抗A或者抗B抗体的存在,且去除白细胞可以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以上只是一个案例,也许体外血型的转变只是个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是什么原因还不得而知。但我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一定可以搞清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