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快速检测专家共识解析

大多数心脏标记物检测技术采用的是酶联免疫法。以肌钙蛋白为例,依靠捕获抗体“捕捉”血液中上升的肌钙蛋白,再有标记抗体识别。而每个肌钙蛋白供应商所使用的抗体是不同的,所以在肌钙蛋白分子表面的结合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将POCT单一的一个肌钙蛋白绝对数值和其他厂家的数据直接比较,也并不推荐跨检测平台进行两个以上数据趋势变化分析。如果需要进行连续性监测,必须始终在同一平台检测随访。同时由于标记物本身的生物和代谢特性,建议指出要考虑cTn的检测种类,要熟悉和区分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临床参考界值及影响因素。
4.新冠肺炎相关心肌损伤是指新型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中,出现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升高和/或降低超过第99百分位上限(URL),且无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以及可伴有BNP/NT-proBNP水平升高 。POCT的心脏标记物可在隔离病房的患者床旁即刻实现肌钙蛋白和BNP快速检测,可缩短为等待报告而产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且具有微流控技术的POCT设备可实现单人份测试卡,尽可能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和人传人的风险。
二、关于POCT质量管理的8条建议主要阐述了下面三方面内容
1.cTn和BNP/NT-proBNP是心血管急重症检测的首要标志物,并可作为诊断依据,临床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同技术平台和厂家间实现标准化尚需时日。《共识》建议POCT质量管理应在实验室专业人员技术支持下,纳入院内整体POCT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院级指导性文件和心血管疾病标志物POCT专属的人、机、物、法、环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进一步强调对于一个设备点,最好设置POCT设备专员进行重点、深入培训,负责协调POCT质量相关事宜。
2.POCT技术方法学的选择和准入是院内质量管理的起点,因此在准入时应将免疫荧光、化学发光技术的定量方法作为基本准入门槛,同时为方便后续管理和结果报告,建议选择电子数据传输功能的设备。这将是POCT设备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趋势。
3.POCT质量保证与中心实验室检测设备同样应包括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在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中尤其需关注诊断界值浓度下精密度和偏倚。cTn的第99百分位参考上限(99th URL)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条件,多个国内外指南指出99th URL浓度下的变异系数小于20%为临床可接受,小于10%为指南可接受。另一方面,持续极低水平的cTn浓度对急性胸痛患者有重要排除价值,因此使用者应定期评估cTn最低检测限和10% 和20%变异系数下的最低功能检测限。同样在POCT BNP/NT-proBNP检测中也需关注与急、慢性心衰界值附近浓度下的精密度。另一方面,由于心衰临床诊疗指南以30%变化作为治疗有效的判断,因此对于异常值浓度水平下,BNP/NT-proBNP检测变异系数应控制在15%以下。
POCT结果与中心实验室结果对比问题常被广泛关注,虽然从理论上讲不同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无法进行直接量化比较,但是考虑到在同一家医院内常常出现同一患者同时采用POCT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情况出现,《共识》中推荐POCT 方法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间偏倚应≤20%。这与WS/T462-2015国标《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与临床应用》中规定的标准是一致的。但笔者认为,这一条更适用于BNP/NT-proBNP检测,而cTn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单位时间内(如3小时)浓度变化对于鉴别诊断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损伤极为重要,浓度水平也相对较低,不建议两种方法混用。
同时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面对和不断克服POCT技术应用和普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临床和检验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有待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诊治的数据互相独立,POCT医保支付价格没有区分方法学导致技术先进的检测由于成本高而得不到推广应用,法律法规对于POCT人员资质和报告权威性的认可度欠缺等问题。当然我们对于POCT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心易之道与时俱进,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围绕两个心脏标志物的POCT 现场快速检测随着共识的发布和推广将使更多的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