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35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1、麻黄汤证 太阳厥阴合证 表实表寒合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即上篇第三条太阳伤寒之证治也。
正气欲祛毒害性物质出表,故脉浮、头痛、发热、恶寒。毒害性物质则使汗腺闭缩,故脉紧、无汗。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皆是神经痛。西医治神经痛之药,多有退热、发汗之效。麻黄汤亦惟发汗退热,而神经痛自愈,故知急性热病之神经痛,可能因汗不出、热不退所致(惟阴证不在此例)。
恶风即恶寒之互文。
无汗而喘,谓此证之喘,由无汗所致也。何以言之?喘者,肺呼吸过大、过急之谓。
肺之专职,为吸收氧气,呼出碳酸气,而皮肤亦能略营呼吸,惟其量甚小,仅得肺呼吸二百分之一,不能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洗沐之后,每觉精神爽慧,则因皮肤之宿垢涤除,皮肤呼吸畅利故也。皮肤之专职,为放散体温,排泄水毒,而肺之吸气,与冷俱入,其呼气与热俱出,故呼吸亦能放泄少量之体温与水毒。由是言之,人身之吸氧排碳,散温泄水,乃肺与皮肤相助为理。吸氧排碳,则肺为主,而皮肤副之。散温泄水,则皮肤力主,而肺副之。古人谓肺合皮毛,盖有见于此等机转也。
凡相助为理之器官,一方面失职,他方面必起救济代偿。故皮肤之散温泄水失职者,肺则代之,此麻黄证之所以喘也。独不见夏日之犬乎,犬皮惟不能出汗,故散温泄水之量甚小,每至夏日,必张口喘息,吐舌流涎,以助体温之放散,盖以喘息代皮肤之放射,以流涎代汗液之蒸发也。
病太阳伤寒者,肌腠固密,浅层动脉收缩,热血不达于肌表,毒害性物质与热,不得从皮肤汗腺以散泄,因而呼吸不得不喘。肺之喘,所以代偿皮肤之失职也,故麻黄证之喘,正因无汗所致。柯氏谓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此言仅得其仿佛。成氏谓营强卫弱,故气逆而喘,王朴庄谓寒水上逆,不呕即喘,则皆臆测,去实际远矣。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枝桂(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柯氏云:此方治风寒在表,头痛项强,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烦疼,恶风恶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浮数者。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或尺脉微迟者,是桂枝所主,非此方所宜也。
又云: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
《方极》云:麻黄汤,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者。
《方机》云: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是其正证也。又治喘而胸满者,服发汗剂而不汗,却衄者。
《类聚方广义》云:卒中风,痰涎涌盛,不省人事,心下坚,身大热,脉浮大者,以白散或瓜蒂取吐下后,有可用麻黄汤者,宜当参考。
又云:初生儿,有时时发热,鼻塞不通,不能哺乳者,用此方即愈。
又云:治痘疮见点时,身热如灼,表郁难发,及大热烦躁而喘,不起胀者。
又云:治哮喘痰潮,声音不出,抬肩滚肚而不得卧,恶寒发热,冷汗如油者,合生姜半夏汤用之,立效。按哮喘症,大抵一年一二发,或五六发,又有每月一二发者,其发必因外感、过食。由外感而来者,宜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等。因饮食或大便不利而发者,先以陷胸丸、紫圆等取吐下,疏荡宿滞后,用对证方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