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高不可攀,引农民大量种植,如今年年滞销,几乎卖不动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盲目跟风种植

很多见利跟风的果农,并没有考虑到黑布林因地制宜的特殊性,美国加州是黑布林原产地,当地的环境有着干燥炎热、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等诸多有利条件,这样的条件有利于果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糖分,而它也是当地的黑布林吃起来甜滋滋的原因之一。
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要么温差不够,夏季多雨;要么光照有限,空气湿润,这无疑会影响黑布林的口感,虽然由于黑布林本身生存能力极强能够正常结果,但是这些因素无疑会对其品质产生一定影响。
而参差不齐的黑布林品质,无疑会消磨掉消费者对这种水果的好感和信任,价格降低,受众基数减少,已是必然。
恶意的营销

黑布林的相关“滞销营销文案”如今已经是屡见不鲜,而它与其他水果“滞销营销文案”不同的是,它曾经凭借着“碰瓷有关部门的公函”而营销出圈了。
那一次光是参与购买黑布林的消费者就有着数十万人,遑论知道整个营销事件前因后果的人数。
最后曝出这件事完全是果农在摆拍后,不知道寒了多少热心民众的心。
早采行为

与猕猴桃一样,由于黑布林同样具备着长期贮存的能力,因此也有着采摘糖度标准。
而在此标准之前,果农们的早采行为可谓是肆无忌惮。
这样的做法,又怎么会不败坏黑布林的“路人缘呢?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市场供过于求了,部分消费者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出了黑布林的市场,而供应方,却迟迟没有反应过来,造成市场上流通的黑布林远远超出了消费者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