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级防御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或者侵蚀,防止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不形成血栓就不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也就不会导致急性肠缺血、下肢缺血等,不会因此导致肠坏死或者下肢坏死和截肢等。也就是说,没有血栓就没有致死和致残的血栓性血管事件。
在发生冠心病的高危患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0%),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如果阿司匹林不耐受、过敏或者发生不良反应,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替代。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论是否行介入治疗,必须使用双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或者阿司匹林+普拉格雷。双抗血小板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出血高危患者至少双抗6个月,缺血或者血栓高危患者最多可以双抗3年。稳定冠心病行介入治疗双抗的时间可以缩短到6个月。
3、冠心病的二级防御
双抗血小板药物结束后改单抗血小板治疗,长期甚至终身使用。二级预防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以替代阿司匹林,尤其存在阿司匹林过敏或者不耐受、消化道出血和糖尿病时。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再发生血栓性血管事件,不但可以预防再发心肌梗死,还可以防止发生脑梗死等血管事件,预防发生血管性死亡。
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应在生活方式改变和他汀基础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稳定斑块和预防斑块破裂,阿司匹林防止斑块破裂后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他汀是预防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双重保险。
口服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10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10%),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如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伴一个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50岁以上,同时伴有一个其他危险因素。
只要没有禁忌,必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单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栓性血管事件22%。不适当停药是导致心肌梗死或者再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抗栓治疗的风险及其防范
抗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尤其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但停药和抗栓不足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往往更为多见,后果更为严重。阿司匹林导致的颅外出血和/或胃肠道出血约为每千人每年0.7人次,出血性卒中约为每千人每年0.3人次。
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血压高或者控制不好,以及正在吸烟。看来吸烟不但与缺血和血栓有关,还是服用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消化溃疡或者上消化疼痛病史,胃肠道出血病史或者出血性疾病,肾功能不全,严重肝病,血小板减少,合并使用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血压控制不好,男性以及高龄。幽门螺杆菌阳性也是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消化溃疡和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尽量避免同时使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年龄≥60岁,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治疗,具备以上两项者建议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预防阿司匹林相关的胃肠道出血。消化不良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也是使用PPI的指征。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杀灭。
积极监测和控制好血压,就诊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阿司匹林或者双抗血小板。定期检查大便潜血,是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有力手段。存在消化道症状,可疑消化道出血,可疑贫血患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