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食 > 养生粥

日行万步伤关节?心血管专家:我已经走了20年!看你怎么走?

常驻编辑 养生粥 2022-12-10 关节   骨关节炎   膝关节   元凶   生活方式   坚持不懈   脚底   心血管   群体   身体   效果   原因   情况   方式   科学   专家   健康

有些人说,不能走太多了,走多了伤关节。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现已经走了20年,不仅没有伤关节,还走掉了脂肪肝,控制住了“三高”。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健走的效果。其实日行万步,关键是要看“怎么走”!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日行万步怎么会伤骨关节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机构,基本都推荐每日健走一万步。在我国从2007年起开始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理念,并将每一年9月1日列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日行万步对健康的好处现已科学验证,成为共识,那怎么会对骨关节造成损伤呢?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原因一,伤骨关节是因为并没有坚持一万步。以便发朋友圈,玩命几万步,结果运动过度了,骨关节受伤了。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原因二,姿势不对。内外“八”字脚,行走时弯腰驼背,姿势不对等,都是会转变人体承受力方式,造成关节损伤。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原因三,不顾身体情况,盲目开展。有一些患有慢性病的群体,并没有依据健走专业性人员的提议开展科学锻炼,造成骨关节受伤。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健走对骨关节影响最小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健走是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适宜群体广泛,运动风险较小。健走时,每走一步,脚底板所受到的冲击性大概是体重的1~2倍,而跑步时则提高到3倍左右。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对应的,体育竞技赛跑者的骨关节炎出现率为13.3%,而运动健身跑的人骨关节炎出现率为3.5%,而健走相对跑步强度更低一些,对脚底板的冲击性和平常行走差不多,如果没有运动过度,基本不会对骨关节产生什么伤害。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久坐才是伤害骨关节的元凶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健走基本不会伤害到骨关节,坚持科学健走,还可以锻炼骨关节部位的肌腱、韧带,促进骨关节液分泌,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实际上,久坐才是伤害骨关节的元凶。《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表示,选择静息生活方式、久坐不动群体的骨关节炎出现率可以高达10.2%。用进废退,骨关节也是如此。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胡大一教授说,他曾经有膝关节病,当时严重到有医生提议他换骨关节,但他坚持日行万步十三四年后,膝关节基本好了,很少有不适。可见健走非但不伤骨关节,还能保护骨关节。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怎么走才科学有效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要集中时间锻炼,而非“零敲碎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人体允许,每日最低应一次完成30分钟以上的健走锻炼。老年人考虑到身体情况,可以每次10分钟,中间休息2~3分钟,分3次完成。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要留意強度,不可以将健走变成散步。散步強度过低,肌群参与程度低,锻炼实际效果小。因此 ,健走时一定要留意步幅、步行速度,将強度提上去,使全身上下都运动起来。健走一段时间后能觉得到心率加快、微喘、微汗,但能清晰说话为宜。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坚持不懈科学健走,纠正不良习惯。手臂、脚部、躯干动作一定要维持标准;主要是腰臀发力,而不是大腿发力。与此同时留意鞋、服装的挑选,必需时应用护具。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健身运动间隔不超过2天,长期性坚持不懈才会出现显著实际效果。健身运动形成的实际效果通常会维持48小时,因而推荐每星期锻炼5~7天。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个性化方式方法,兼具合理有效与安全。有关每天走多少步,不一样机构推荐标准不一样,但基本上范围在6000~15,000步。鉴于个体具体情况有差别,也无须太过于拘泥,可依据身体情况,随着觉得走。但要是身体允许,推荐每天不少于10,000步。dOq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跑步关节痛怎么办?跑步脚关节疼怎么办?[图]
  • 跑步后膝盖疼是怎么回事?跑步后膝盖疼痛的原因?[图]
  • 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半月板损伤康复训练[图]
  • 爬山是否伤膝盖?爬山是否可以损坏关节?[多图]
  • 爬楼梯会损伤膝盖吗?爬楼梯对膝盖有损伤吗?[图]
  • 这三处关节要保护好!试试健力多氨糖软骨素钙片
  • 髋关节积液怎么治疗(双侧髋关节积液怎么治疗)
  • 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关节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
  • 骨关节有哪些(脚踝属于什么关节)
  • 髋关节是哪里(人体髋关节疼痛位置图)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