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其实未必。就说舌头吧,可谓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某些“景观”你就未必知晓,你想了解一二吗?
味觉――舌头之魂
面镜张嘴,舌头就大白于你的视野中:呈长椭圆形,由黏膜、肌肉与血管、神经组成,长不足9厘米,重约50克,上面称为舌背,下面叫舌腹;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中间以人字沟为界;舌腹正中有一根筋膜叫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与吸吮、咀嚼和说话等均有关联。
你看,舌头的结构就如此简单,但生理作用却很大,除了参与咀嚼、辅助说话外,主要生理使命就是感受人间五味。可以说,味觉就是舌头的灵魂。
舌头之所以能辨识酸甜苦辣咸,全赖于舌背黏膜上的乳头,乳头里有一种花蕾一样的结构,叫做味蕾,医学上称为味觉感受器,一个成人共约5000个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侧缘与舌尖部,其他部位如舌下黏膜、唇与颊黏膜以及软腭、咽等处则很少。研究发现,味觉还有分工,如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灵敏,舌两侧后半部则对酸味最敏感,对咸味最敏感的当推舌尖与两侧的前半部。另外,味觉对不同味道的感受能力也不一样。比较起来,人对苦味的感受能力最强,溶液中只要有万分之五的苦味物质就能品尝出来,可能与原始人为了识别有毒物质而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关,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选择。其次当数酸味,酸味物质只要达到千分之十二的浓度就能感受到。对甜、咸两种味道则稍嫌迟钝,前者(如蔗糖)能被感知的最低浓度为百分之五,后者(如食盐)则需要百分之二的浓度。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医学专家忠告人们口味过重有害健康,但人们烹调时仍爱添加较多食盐或食糖的奥妙所在。
另外,年龄不同味觉也不一样,总的规律是随着增龄而灵敏度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味蕾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以后多达2/3的味蕾逐渐萎缩,味觉功能下降便成必然。到了老年,味蕾数量降到低谷,如果又患有心脑血管病,引起舌头微循环障碍,代谢减慢,味蕾萎缩加速,味觉更不敏感。至于糖尿病、萎缩性胃炎、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舌乳头萎缩等患者,味觉也会受到影响。故老年人胃口滑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更是某些疾病作祟的结果,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感觉五味外,人类的舌头还能产生其它味感,如涩感、粉末感、烧灼感、油腻感、粘稠感等,不过这几种感觉并非单纯依靠味蕾来获得,而是借助于嗅觉、触觉来完成的。此外,温度对味觉感受也会施加影响。一般来说,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分辨力和敏锐程度,以10℃至40℃为好,30℃为最佳。由此提示我们,要让饭菜保持最佳风味,不仅要把握好烹调温度,还要抓住适宜的进餐温度,过凉过热都不好。
体内健康的“窗口”
体表生病,如生疮长癣,一看便知。如果内脏出了麻烦呢?也能“看”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造物主在人的体表“设置”有特殊“窗口”,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就能从这些“窗口”看到疾病的苗头,舌头就是“窗口”之一,中医大夫堪称是利用这个“窗口”的行家里手。
祖国古典医籍《临证验舌法》早就指出:“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换言之,舌象的变化(指舌头的色泽、运动、舌苔等变化),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人体病变的部位、性质、深浅与进退。比如――
舌色过淡:血虚、阳虚或寒症的表现,提示你可能患上了营养障碍、贫血及某些内分泌疾病。
舌色太红:阴虚及实热的表征,表明你的甲状腺可能有问题,或者得了糖尿病。
舌头胖嫩:舌边有齿痕,多属虚、寒症,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症。
舌面生芒刺:表明热郁内结,可能患上肺炎或猩红热。其他发烧的疾病也有此舌象改变。
舌苔黄腻:属热,黄色越深热越重。主要反映肠胃有积滞、消化道中腐败有机物增多,如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等。
伸舌时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