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包括热消融和冷消融,热消融就是在影像引导下,将射频或微波直接置入瘤体内,接通高频射频或微波发生器后是肿瘤发热至80度以上,从而使肿瘤迅速坏死的治疗措施。而冷消融则是氩氦刀是将肿瘤瞬间冷冻至零下175°,持续10分钟,然后在迅速将肿瘤加热至20-40°进行,肿瘤在反复冻融后细胞固缩性坏死。对于经过选择的肝癌患者,通过严谨的术前规划,和精确术中消融,可以一次性的将肝癌完全消融,是肿瘤完全坏死,从而获得根治性的临床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根治性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可以与外科手术切除相媲美,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短。
肝血管瘤肝脏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
2.胃肠道症状
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
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吞咽困难;压迫胆道--阻塞性黄疸;压迫肺脏--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餐后饱胀不适。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
较小的肝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且生长缓慢甚至一生无明显进展,对于5cm以下的无症状肝脏血管瘤,一般无需治疗,仅需定期复查,测量大小,如果经过长期复查血管瘤无增大,即无需治疗,如果血管瘤体积逐渐增大,则可以考虑栓塞治疗。对于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较大血管瘤,建议采用经肝动脉栓塞进行治疗。肝血管瘤的血液供应绝大多数来自肝动脉分支,因此,将导管插入肝血管瘤滋养动脉,经导管将碘化油或PVA颗粒,或海藻酸钠微球等栓塞剂直接注入肝血管瘤内,即可使血管瘤内的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完全阻断血管瘤的滋养血管,随时间延长,血管瘤内的血栓机化,纤维化,组织脱水逐渐缩小。绝大多数血管瘤经过一次动脉栓塞后即可使血管瘤完全去血管化,使其逐渐萎缩。
三、梗阻性黄疸: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或肝外胆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胆汁不能从肝内管排出至十二指肠而引起的黄疸均为梗阻性黄疸,除胆管结石或慢性胰腺炎所致胰头部假性肿瘤引起的梗阻外,其他梗阻原因多为肿瘤,包括肝内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晚期消化道肿瘤直接侵犯胆总管,或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压迫肝外胆管,或胰头癌侵犯为压迫胆管。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眼白发黄,尿色深黄,大便发白,呈白陶土样大便。长时间的胆管梗阻易于诱发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形成化脓性胆管炎而危及生命。对于严重的梗阻性黄疸,可到介入科采取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入引流管的方法将淤积与肝内胆管的胆汁引流至体外,不仅可以迅速减轻黄疸,而且可以预防胆道感染,或使已经感染的胆管由于通常的引流而迅速得以控制。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胆道感染往往是由于存在胆管梗阻所致,因此,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梗阻性黄疸,更需积极地及早进行引流。待黄疸消退后即可针对病因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四、胰腺癌
胰腺癌病人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诊断,因此,临床上确诊的胰腺癌多为晚期。胰腺癌在初次确诊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80%,3年内死亡率为95%,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局部晚期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在我国,胰腺癌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临床上约有80%的胰腺癌患者在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已经存在转移。根治性切除率不足20%。目前,对晚期胰腺癌仍无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传统化疗效果不佳,中位生存期短。虽然吉西他滨、卡培他滨以及多西紫杉醇等应用于胰腺癌化疗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晚期胰腺癌的生存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然而其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并没有太大突破。
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严重临床症状,多数患者的疼痛是由于肿瘤侵犯包括自主神经在内的腹腔神经丛所致,引起腹部以及背部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及睡眠,加速体质消耗,造成一系列不良预后,治疗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