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故事第5集.解手要他命,你却让他回家放松!病患无助谁来解?
他才24岁,来诊6小时前解手时突然感到胸闷不适,无胸痛,休息不能缓解。3小时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及胸片没有异常,就这样下了“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主诊医生告知他的胸闷是紧张引起,嘱咐回家好好放松放松。
胸闷持续存在,无奈之下就诊我科。虽然生命体征正常,但休克指数偏高和皮肤湿冷就明显提示“神经官能症”的错误。胸部CT回报提示“左侧胸腔团片状异常密度影,建议活组织病理检查”。CT室再次误诊!亲自看片后高度怀疑主动脉病变,进一步确诊后急诊手术抢救!
活生生地走来差点没了,你却让他回去好好放松!
一个持续右上腹部隐痛病人,当地医院彩超提示正常,来我院复查却令人震惊地发现11cm直径的肝脏肿瘤!
如果这时病人是你家属,你还相信医生吗?你还能冷静吗?如果是你,还会服从分级诊疗吗?大医院继续拥挤,仍然要提着各种检查单颠上跑下终于出了结果,却找不到给你开单的医生。
连自请“值得信任”的“专家”来给你会诊看病,都把胃管插到气管里喂食,让你脑梗的家属做骨髓穿刺涂片,阻止你酒精中毒的家属使用纳洛酮……最大的绝望莫过于最信任的人给了你最大的伤害!
作为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医生的你,请不要告诉我没有见过多处辗转就医身心憔悴的病患和家属!
前一阵子孩子腹痛不适,为了不耽误病情尽早准确治疗,我们找了儿科主任医师就诊。做了检查开了药服用,病情并无好转迹象。因排班问题再次复诊要换医生!经过三个主任轮番诊治,孩子仍然每晚腹痛不适,需要站立抱着睡。家里两三人连续三天日夜照顾,还要上班,实在憔悴,倍感无助。孩子要是再不好,我该找谁?
作为医生,我尚且知道医生能做的只是“有时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明知不是重病,但孩子反复的腹痛不适已让我们倍感焦虑和无助。看病,真难!
医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病患。
看病难一直是诸多国家地区的难题,该如何解决,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看病难的成因主要来自四个缺口。
一、数量
数量缺口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缺口和物质资源缺口。物质资源配置随着投入的增加,已在逐渐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医生的缺乏。
美国有3亿多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5%,其医疗资源的支出占全世界的13.6%。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8%,但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现有缺乏,后补不足。
医暴医闹加之医疗改革后医生收入的下降,年轻医生收入偏低,行业满意度降低。学习周期延长和偏高的学费等原因,高考医学报考比例下降,毕业医学生从医比例下降。
The Lancet 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 2005 年至 2015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10 年中,中国有 470 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 75 万。进一步分析则发现,10 年中 ,中国 25 ~ 34 岁的医生比例从 31.3% 降至 22.6%,而 60 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 增加至 11.6%。
医疗人才不足和医学生弃医改行是普遍现象。
改善医护工作和生存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二、质量
质量缺口主要体现在医疗水平的不均衡。一线城市医疗水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二线城市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从医疗管理、医疗设施到医疗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三甲医院医疗水平较高,人满为患,而其它中小医院门可罗雀。说明国人对不同医院的认可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曾有多少次,因头晕头痛在社区门诊静脉滴注“丹参川芎*”、“血栓*”等活血药后,来诊颅脑CT提示脑出血而非脑梗死!脑出血用活血药,什么后果?又有多少次上呼吸道感染使用一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药物连用,难道还嫌耐药菌少吗?这样的事如果一次两次碰到能忍受,到第三例你还能坐得住?第四例?然后第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