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PARTNER 2A临床试验5年结局,即中等手术风险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外科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后远期临床结局和生物瓣功能的数据。
PARTNER 2A试验简介
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PARTNER 2A试验在美国和加拿大57个研究中开展,共纳入了2,032例有中等手术风险(预测30日手术死亡率为4%~8%)的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接受TAVR或外科手术(SAVR)治疗。被分配到TAVR组的患者中,首选经股动脉入路,经胸入路的患者中,采用了经心尖或直接主动脉入路。SAVR组的患者使用生物瓣的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或致残性卒中,再次住院(与操作、瓣膜或心力衰竭相关)和主动脉瓣再次干预的5年发生率。
研究结论及解读
1,随访5年时,全因死亡或致残性卒中构成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方面,TAVR组和SAVR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7.9%和43.4%)。经股动脉入路中,TAVR组和SAVR组的死亡或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相似(分别为44.5%和42.0%),而在经胸入路队列中,TAVR组的死亡或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SAVR组(59.3% vs. 48.3%)。
首先,我们看到不管是TAVR还是SAVR,5年死亡或卒中发生率都高达40%以上。这可能与研究纳入人群年龄较大有关,两组的平均年龄高达81岁。而高龄病人本身一般状况就较差且容易合并其他疾病,本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高达66%-69%,纽约心功能III-IV级的患者占76%-77%,约1/3的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COPD、房颤等基础疾病。虽然PARTNER 2A纳入的为中危病人,但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较差。
其次,关于TAVR路径选择,TAVR经股动脉入路优于经胸入路。该研究开始于2011年,9年前不管手术器械、医生操作技术、临床经验均不能与现在相比。若剔除掉经胸入路患者的话,TAVR组和SAVR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基本一致,也说明TAV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完全可以与SAVR相媲美。目前95%以上TAVR经股动脉入路,已经很少采取经胸入路,若股动脉条件差,可以选择经颈动脉、腋动脉入路。
2,TAVR组的再次住院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33.3% vs. 25.2%)。两组患者接受主动脉瓣再次干预的情况均不常见,但TAVR组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3.2% vs. 0.8%)
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2-5年时可以看到TAVR组的全因死亡或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逐渐高于SAVR组,全因死亡率也高于SAVR组。可能原因是TAVR后较多的中度或重度瓣周反流,既往研究表明,中度或重度瓣周反流和TAVR后的死亡率相关,或者TAVR队列中未经治疗且有临床意义的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高。
TAVR组33.3%的患者和SAVR组6.3%的患者发生了轻度或更严重的瓣周反流,TAVR组994例患者中的39例接受了PCI和SAVR组944例患者中的137例接受了CABG,而CABG乳内动脉桥血管10年通畅率明显高于支架。这也是体现出了传统SAVR手术的优势,更少的瓣膜返流、更容易、更好的处理冠脉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试验时使用的SAPIEN XT目前已不在临床使用,针对瓣周返流发生率高的问题,进行了设计的改进,如目前的SAPIEN 3瓣膜做了裙边密封结构,利用CT检查确定瓣膜尺寸后置入,已证明可以显著降低的术后中度或重度瓣周反流发生率。随着未来产品更新换代,瓣周漏发生率也会进一步降低,TAVR手术的优势也更明显。
3,功能和健康状况均得到改善
在存活患者中,TAVR和SAVR均显著改善了患者5年时的健康状况(NYHA功能Ⅰ级或Ⅱ级,分别为89.0%和92.7%),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局限性
1,本试验使用的器械型号(SAPIEN XT)已经不再应用于临床,因此研究结论的临床扩展性受到一定限制。生物瓣衰败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本研究也发现2-5年时,TAVR终点事件发生率逐渐升高,瓣膜的耐久性还有待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