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下,采用标准化生产的豆腐也层出不穷,并且诞生出不少鲜豆腐制品品牌,比如知名度比较大的白玉,创立于1956年,有“京城老字号”的美誉,产品涉及各种与豆腐有关的制品,同时产品不仅在北京出售,还覆盖到大部分华北和少部分东北地区。
另外,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品牌,像祖名、北大荒、清美、鸿光浪花、旭洋、维扬豆食、豆状元天然豆腐、福来等等,产品涉及鲜豆腐制品、豆粉、豆浆,甚至豆制品零食等等,满足各地食客或豆制品爱好者的需求。
豆腐自诞生以来,在不同时代就不断地向各地传播,从最初的“皖豫鲁三角地”到现今的全国,甚至各大洲,在与当地水源、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碰撞后,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吃法。可见,兼容并蓄的豆腐不仅揭开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角落,还提供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创意。
无论是提及到安徽淮安的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的河南密县的汉墓遗址,作为豆腐最早出现的线索,都指向这一带,周边地区也顺势成为最早吃豆腐的地区,包括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于是形成“鲁豫皖豆腐起源三角洲”,至今也能从代表豆腐品类和菜品种窥见一斑。
比如来自安徽淮南的八公山豆腐被认为是豆腐的鼻祖,净白细嫩,鲜香可口,这般优异的品质一方面是得益于本地的山泉水,另一方便则是得益于自古传下来的“非遗”技艺。本地人吃它的花样繁多,砂锅泉水炖豆腐、香煎瓤豆腐等,几乎覆盖各种烹饪技法。
不过,如今更具流量的代表或许是徽州的毛豆腐,长条形的豆腐在摆放下会长出白色绒毛,微生物造就的气息成为特色,用油炸锅,酥软之间弥漫着说不清到底是臭还是香的气味,让人迷恋。
类似通过发酵制成的臭豆腐在江浙地区也有。这一带的豆腐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可知,宋朝时期就已经成为流行于民间的日常食物。位于台州临海的白水洋镇,钟灵毓秀,此地豆腐也颇具灵气,取当地独有的“六月豆”制成的白水洋豆腐,表面透着淡淡油光,色泽灰白,因为使用柴火制作,还能吃出淡淡糊香味。
山东滨州邹平的酸浆豆腐则与上面的豆腐略有不同,由于点浆时使用了“原汤”发酵成的酸浆,制成的豆腐豆香味更胜一筹。
如今,这一片区也是豆腐制品的天堂,千张、百叶结、炸响铃等等都是豆腐衍生品的代表。
作为自古就被定位为“大豆主产区”的华北,西汉时的《淮南子·地形训》中就有“其地宜菽”的记述,这自然给豆腐的生产提供了重要食材。
与安徽相邻的河南,因为地缘优势,豆腐很快传入,加上位居中国政治文明的中心地带,豆腐“北上”自然不难。都城洛阳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