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饼,大概是福建最廉价最实惠的小吃了。
原料只需要面粉、食用碱和盐,顶多加些芝麻,进炉一烤,就是香喷喷的光饼。价钱也便宜,一个光饼,不过五角或一元,人人都吃得起。这普通的食材,朴实的味道,却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乡愁小吃。
冰心先生就曾在致福建日报副刊编辑的信中怀念道:“我有半个世纪没有吃到又脆又香的光饼了。”每个人的乡愁原点,大多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食物。物美价廉的光饼,多姿多彩的吃法,是许多福建人最实用的乡愁“解药”。
在福建,光饼有特殊的地位。
它,于市井中常见,好吃不贵。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饼,更是一段历史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
光饼的来源
我一直觉得,光饼在福建的出现,可能是个意外。毕竟,福建地处东南,向来不是小麦的主产区。作为面食的光饼,十有八九就是个“外来户”。至于它名字的由来和流行,那就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和百姓的需要。
光饼的来源众说纷纭,一直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唐朝末年,王潮率河南子弟入闽,也将家乡固始的“火烧馍”带到了福建,这就是光饼的前身。唐朝时,固始叫光州,故名“光饼”。
另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则和戚继光有关。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入闽平倭,连日阴雨,军中无法生活做饭。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戚继光便命人烤制一种小饼,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小饼称之为“光饼”,代代相传,终成福建特产。
这个故事在不少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清代施鸿保《闽杂记》中说:
光饼,戚南塘平倭寇时,制以备军行路食者。后人因其名继光,遂以称之。今闽中各处皆有,大如番钱,中开一孔,可以绳贯。
光饼的来源也被追溯到了戚继光的家乡——山东。而且,山东的烧饼中,有一种“杠子头火烧饼”,其形状与光饼非常相似。网络上的评价是:“外表脆硬,里面松软,越嚼越香”,这一点,就颇似福安光饼。
福安光饼素来讲究“铜脸铁底棉花心”:铜脸——光饼表面焦黄,色似古铜;铁底——饼底脆;棉花心——饼内松软可口。在当年,福安是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场之一。如此看来,很有可能是当年入闽平倭的山东人将北方烧饼引进福建,最终形成了流行于闽浙之间的光饼。
光饼是有流派的
在福建光饼界,闽东光饼和闽北光饼是两大主流,至于哪个正宗,各有各的说法。
那么,哪一种光饼会更接近戚继光的军粮呢?从典籍描述来看,还原度最高的可能要数福安光饼。在福建,福安是烟火味十足的美食之城。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有那么多缸炉烤的光饼。福安人把光饼称为继光饼,视之为值得敬重的食物,祭祖时当作供品。
我和摄影师去看做光饼,天没亮就赶过去,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起的手艺人。小作坊里已经忙开了。
揉面、发酵、掐剂、搓圆、擀压,戳孔、贴饼、烘烤、定色、取饼出炉,十几个步骤,日复一日,重复劳动。一不小心,手臂上就是烫伤的疤痕。我问师傅,一直做会不会烦。师傅笑了笑:”过生活啊”。他递给我一个刚出炉的光饼,掰开,面香扑鼻。
清晨,买饼的人流络绎不绝,师傅和老顾客们打着招呼。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光饼和其他地方的大饼油条一样,是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