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爱酒,我们仍要警醒各种噱头和骗局;因为我们想要喝到真正的好酒,我们更呼唤一个透明规范的酒业。
有关原浆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人认为,原浆酒就是通过粮食、酒曲经过传统工艺、固态发酵、蒸馏,且不经过任何勾调(勾兑)工艺的原酒,也叫基酒。这个观念似乎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姑且先不讨论该定义;首先来认真梳理一番原浆历史......
壹老祖宗的酒,都是原浆
说起原浆酒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民国时期,没有原浆概念,因为所有的酒,都是原浆。前店后坊的私人酒坊里,用的是各自的配方、传统的技艺,酿出的酒各有千秋,没有食用酒精勾兑、更谈不上什么香精香料。
贰原浆与“勾兑”——被大多数人误读的一段历史
原浆的产生,与“勾兑”概念的产生有关。然而,勾兑的发展史,至今被大多数人误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泸州老窖酒厂首创“勾兑”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发展的年代,当时的勾兑指的是用不同糟别的酒进行调制,以此达到酒口感的稳定。
据说最早的勾兑是在酒坛里进行的,选用两坛酒互相弥补各自的缺陷,如此一来,可以保证酒的品质稳定,毕竟酒是商品化产品,没有消费者希望自己喝到的酒,每批次的口感都不同吧?
所以,最初的勾兑,为的是酒口感的稳定,用的是原酒与原酒勾。
然而,建国初期,国内粮食供应十分紧张,白酒行业又是耗粮大户。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计算,生产一吨白酒大约需要耗粮3-4吨(酱香型酒耗粮更高)。
因此,1955年,地方工业部在山东烟台提出“烟台酿酒操作法”,用地瓜干为代用品生产酒和酒精。
1956年,轻工业部提出酿酒工业方面的课题是“酒精兑制白酒”。
然而,酒精想要改制白酒,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赋予它传统工艺白酒中特有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