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ba/be/84c2458e4db34a0d.jpg)
五十年代中国范围之内便已经产生了不少“三精一水”产品(酒精、香精、糖精)。三精一水白酒的香味类似喷漆用的“香蕉水”气味,老百姓对这个味道极为厌恶,因此一推向市场便备受冷落。
不过,随着“酒精兑制白酒”在技术上的不断推进,酒用香精香料也开始在技术上逐步发展,摆脱了人们之前“香蕉水”的阴影。客观评价,在当时中国经济尚且落后的情况下,“酒精兑制白酒”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让老百姓喝到价格低廉的酒。
到了九十年代,酒精勾兑技术早已成熟,全国大部分酒厂都采用酒精勾兑来作为低端产品推向市场。不过,当时网络信息尚不普及,老百姓对于自己饮用的酒是否酒精勾兑无从知晓。
然而,九十年代末的秦池酒勾兑事件,加上当时震惊全国的“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案,让老百姓从此对“勾兑”恨之入骨。
叁因为不信任勾兑,所以原浆风靡
勾兑,在五十年代指的是酒与酒之间的勾调。随着“酒精兑制白酒”技术和香精香料的普及,这个原本的中性词,如今成为了贬义词。
事实上,正如我们每日烹饪用的酱油、饮用的饮料,均会含有添加剂;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合理添加食用香精香料的勾兑酒,是安全的。大家大可不必闻之色变。
然而,倘若中国的白酒,能够清清楚楚标注:传统工艺酿造/新工艺酿造(即勾兑),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混乱不清的概念了。可现实情况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酒厂太多,他们宣称自己卖的是粮食酒,实际上瓶中装的却是食用酒精加香精香料的产品。
面对这样混乱的市场,老百姓既迷茫、又无助。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原浆酒概念便风靡一世。
![](/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ba/be/8a3d8be221c61d98.jpg)
肆原浆概念,并非近年才有
查询近年来对原浆酒的报道,不少新闻媒体声称:“九十年代的假酒案,让消费者对勾兑酒恨之入骨,于是就有企业出来宣称自己的酒是不经勾兑的。在此基础上,**酒厂在2002年发明了原浆酒。”
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个报道是有失偏颇的。
原浆一词,最初被用于医学界;后来,逐步应用于染料工业、建筑业、果汁饮料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清酒业“陈酿酒”、“原浆酒”概念便已风靡,因此,“原浆”并非2000年以后才被发明出来。
正如前文中所说,酒精兑制白酒的课题发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六十年代兴起;经过文革期间的一度停顿后,于八十年代复兴、并在九十年代掀起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