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延和:淀粉的车间制造是我们提出以生物技术推动“农业工业化”的一个标志。6年前项目开始设计时,谁也没有把握,我们也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中国科学院、天津市的项目支持给了我们预研的机会,可是在人才竞争、大家要“成长”的环境下,组织团队潜心研究、不问前程确实很难。
研究所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成立了项目制的总体研究部,项目组实行预算制,资源由研究所保障,不必申请竞争性经费,拥有科技问题分解与组织的权力,自主协同各个学科研究组的力量。对项目组的考核,简单、客观、宽松,不计较论文产出,不计较一时胜败,团队成员的绩效薪酬一般高于同等科技人员。
特别是,我们一直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所领导带头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表率,将“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明确为研究所的文化,逐渐凝聚了一批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甘于坐冷板凳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宁心静气、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攻关。
科技日报记者:这项研究工作被认为是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请问在您看来,这项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
马延和:这项研究不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此次研究设计、组装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过程,解决了生物功能从虚拟到现实、人工途径生物进化、生化反应能量传递等科学难题,体现了学习自然、模仿自然、超越自然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合成生物技术耦合化学催化技术,建立了高能量密度、高二氧化碳浓度生物转化的新技术路线,虽然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还面临众多的科技挑战,但孕育了巨大的产业变革新机。对于把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变为食品、材料、化学品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建立了一个创新赛道的新起点。未来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技术如果具有经济可行性,工业车间制造淀粉将会实现,与农业种植相比,可以节省超过90%的土地和淡水资源,并且消除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将带来一场新的产业变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