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小省,小杂粮大省!
这里,小杂粮种类多、分布广、品质优,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
在我国老、少、边、贫地区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全省常年种植面积2000万亩,占全国十分之一,总产量约250万吨,居全国之首。多种杂粮的面积和单产均超过全国同比平均水平;育种、栽培以及加工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小杂粮是山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目前小杂粮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排在前列的有:谷子第二位,荞麦第三位,莜麦第四位,营养成分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并且山西小杂粮多分布在高寒、边远山区,产品污染很轻或无污染,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这里,山高,缺水,地旱。境内,除五大盆地小杂粮略少外,山地、旱地几乎无处不在,特别是贫困山区,小杂粮几乎就是农业的全部、农民的全部。
这里,自然资源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而“特点”决定了种植小杂粮的优势。
这里,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类型,利于各种小杂粮品种生长;山多川少的地势形成了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是优质小杂粮生长成熟的天然基地。
然而,在小杂粮生产区、特产区,农民增收十分艰难。虽然小杂粮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种植分散、集中度不高,故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生产。在杂粮加工转化方面能力差,产品不能形成产业。全省小杂粮商品量仅占到全年产量的10%,加工量仅为2%。
主要问题在:专用品种缺乏;种植分散;产后加工多停留在低浅层次水平上;市场开拓不够;科技投入总体不足。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的孵化等方面严重不足,造成杂粮产业化发展缓慢。

为此,山西省实施了“优势小杂粮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支持主要杂粮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技术,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研发示范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加强杂粮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集成熟化和成果转化应用,有效延长杂粮产业链。
山高,缺水,地旱。自然资源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类型,山多川少的地势形成了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是优质小杂粮生长成熟的天然基础,几乎是农业的全部、农民的全部实施优势小杂粮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研发示范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杂粮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集成和产业链。
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技术投入、人力投入,才能让“小杂粮王国”变成真正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