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古称粟,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狗尾草属的一个栽培种,有8700多年的栽培史,抗旱耐瘠、营养丰富为其特点。
谷子主要分布在中国,占世界的80%,其次是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朝鲜、日本、匈牙利等国也有少量种植。
我国谷子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2/3分布在干旱最严重的华北地区。
谷子的籽粒是一个假颖果,是由子房和受精胚珠、连同内外稃一起发育而成。去掉内外稃后,俗称小米。籽实结构包括皮层、胚和胚乳3部分。皮层由不易分离的种皮和果皮组成。胚乳是种子中贮藏养分的部分,由糊粉层和含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组成,按照胚乳性质可分为糯性和粳性两种。胚由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谷子品种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近代的育成品种、育种中间材料和近缘野生属种。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是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育种的每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关键资源材料的发现和利用。例如,由于“日本60日”的引进,育成了具有突破意义的“豫谷1号”,使我国的夏谷育种和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澳大利亚谷”的引进和应用,育成了谷子显性核不育系。
小米中的矿物质含量如铁、锌、铜、镁均高于稻米、小麦粉和玉米,钙含量大大超过稻米和玉米,还含有较多的硒,具有补血、壮体功能;小米的食用粗纤维含量是稻米的4-5倍,可促进人体消化。小米蛋白质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429.15mg/g,接近鸡蛋的490mg/g,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推荐的360mg/g。
谷子是公认的营养食品,《本草纲目》记载,谷子具有“除热除烦消食”的效果。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小米中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比稻米、小麦粉、玉米高41%、65%和51.5%;小米的粗脂肪含量平均为4.28%,高于稻米、小麦粉,与玉米近似,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5%,对防止动脉硬化有益;小米含维生素A0.19mg/100g、B10.63mg/100g,均超过稻米、小麦粉和玉米,对于提高人体抵抗力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