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气球突然落入荆棘从中,被刺破后漏气,以可见的速度干瘪,想要缝补,却连再吹一口气的劲儿也没有了,想要找到「罪魁祸首」,又或找到是哪里漏气,已是于事无补。
「衰老,从来不是缓慢受槌的过程,而是一下子,心气一坠,便再也提不起来,也提不动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衰老逼近,逼近,不断逼近。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多残酷啊!」
如果以为只是这样,似乎也没什么的,不过是容颜老态、心思深沉、活力匮乏罢了。但是,比这更要命的是紧随而来的「无聊」、「孤寂」和「衰老」所带来的种种「遗症」。
想爱,想吃,似乎也变成了想得美。爱他人,精力不容许,再难持久且疯狂,理性像一把利刃始终架在心头,纯粹不再,心脏也受不了那样热烈的情感;爱自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疾病,疼痛,麻木,感知迟钝,食之乏味,心神疲惫,失控,无所适从,面对新鲜事物,连基本的好奇心都没了。似乎只能回忆、回味,可惜连这点也并非人人都有。我们如此节制,节制以至于苛刻。
不过,即使这样,也并非毫无办法。办法还是有的,只是你是否愿意,以及确定自己的意志之后敢不敢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给自己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无论何时,身处何等境地,只要你愿意,办法总归比问题多,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只要你不认命,任何时期都能活出自己。前提是,你愿意,你敢于向自己下手,愿意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
是的,不论衰老何时被你意识到,终归它会降临。想要与之对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忽略它,去认识自己,然后享受每一个时期所经历的一切。
就我所知,很多人之所以被困囿其中,罪魁祸首就在于自我认知的缺失,简言之就是缺乏自知之明。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上了年纪后,能区分得清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什么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只有不对自己抱有过度的期待,才能冷静地做出判断。」
「那么,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呢?」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均出自:《北野武的孤独时刻》。
书中就提及「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而我之所以觉得它重要,不仅在于我的迷失,更在于迷失过后,我意识到原来还有其它解。除了等,还可以去做点什么,也依旧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假设没有特别想做的事儿也依旧可以活得坦然。
不得不说,当下的「框架」实在多了些,多到连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变成不能好好说清楚。无论是他人的目光、评价,还是世俗所圈定的标准,年轻人的一个又一个的「斜杠」,种种框架之下,实在拘内心于无所适从。我想,这一点,即使身为年轻人,也同样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吧。
讨好年轻人是吃力不讨好的。曾经年轻过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吧?
所以,回归自身,还得从自己这儿解脱出来。面对衰老,忽略它,遗忘它,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