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如何锤炼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我认为只有先搞懂自己究竟有多无知,去明白自己有很多东西都不了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关于这一点,同样可以借鉴三毛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毋庸置疑,诚如尼采所言:「如果我们拒绝在语言的牢笼里思考,那我们就只好不思考了;因为我们最远也只能走到怀疑我们所见到的极限是不是真是极限这一步……」
关于我们自身的无知,无知又如何呢?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智慧如苏格拉底,他不也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然,他还有另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所以,知与无知,它都不该成为我们真正的问题啊。若能客观审视自己,它就更不应该成为问题了。比如,「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一件新事物。」
人生本就困难重重,假设自己还没有这个觉悟,即不能够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一件新事物,然后就去盲目地开始,那么,以惨败而告终也是正常的吧。就像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去行事,成败不过是客观规律所允许的可能性罢了,又有什么好值得骄傲或懊恼的呢?——事情还是那些事情,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事情本身,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那又如何呢?换个视角看事情,我们只要不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我们只要还愿意尝试,我们只要不特别执著于某一个点,去经历这个过程,只把它当成是探索和发现,如是如闻,如是我闻。总归比苦等能少去不少虚妄,尤其是不再无聊。
所以,「空杯心理」也好,承认自己的无知也罢,又或怀着直面困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归根结底,就像尝试和实践,还是要落实到「下一步」行动中,或「下一个自己」中。既然如此,何不彻底地思考一下「下一个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自己是谁真的重要吗?如果自己并非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就要因此而放弃成为理想的自己吗?若是连这一点「志气」都丢失了,连「自己」都可以背弃,那才真无聊呢!
怀疑自我,怀疑不应该成为终点,回归自我,重拾自我,活出自我,才是我们应该去做且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谨以此文,愿不曾迷失、不再迷茫、不再自困!
谢丹儒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