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论是文学的,还是政治的,或是她个人的——也在 1978 年进入了新的一页。次年她发表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了离异的母亲对一位已婚机关干部的沉默之爱。编辑王咏虹回忆读到这篇小说时的震撼:“那时‘文革’刚刚过去,别说爱情了,就是爱,家庭之爱都不好谈,大家谈的是恨与斗争……我们从哪里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在当时的价值荒原上,张洁几乎是第一个高喊爱之理想的人。
戴锦华称她为“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张洁笔下的理想主义总是直白地撞向现实。《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故事不仅与历史的创口紧紧贴合,也与张洁自身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友余的精神之恋同步发生。而 1980 年开始发表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张洁满怀信心描写的“重工业部”的问题与成就,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转型一一对应。一是对不伦之恋的切身描摹,二是对高层决策的直接表现,这两次勇敢的书写都为张洁招来了非议。
在第一次针对《沉重的翅膀》的座谈会后,张洁对它进行了上百处修改,1981 年末成书出版。在紧接着第二次更严肃的座谈会后,她再度修改了小说的近三分之一,1984 年再版。次年,《沉重的翅膀》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这本书被翻译成英国、美国、法国与德国等十几个版本,被西方视作“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1986 年,她与巴金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不过,张洁曾直白地评价说,“没有真的当选就不能算数”。经历爱情和政治的逼仄,她甚至不愿再申之前作品的价值:“我觉得真正的写作是从《无字》开始的,以前所有的写作都是为它做的准备”。《无字》讲述了一名离异作家家族三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张洁一改曾经高歌般浪漫的口吻,诚实地将自己建筑于爱与革命之上的神话一一拆解。从 80 年代到千禧年,张洁仿佛与现实的转变亦步亦趋,再次以《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她对时代的近身书写,强烈而持久,甚至构成了的“完整的历史句段”。“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张洁于 2022 年 1 月 21 日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 85 岁。
贾森·爱泼斯坦
1928.8.25-2022.2.4

贾森·爱泼斯坦(Jason Wolkow Epstein)是美国著名编辑和出版人,曾任兰登书屋的编辑主任,也是《纽约书评》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1928 年,爱泼斯坦生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15 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读书期间,爱泼斯坦就将写作作为志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一毕业便进入出版业实习。“我的出版事业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美好本科时光的延续。”他在采访中说,“我碰巧进入图书行业,然后继续做一个 ‘大学生’——那些作者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的著书就是我的课程。”
爱泼斯坦很快发现了图书市场长期忽视的需求:二战后期,图书的价格并不低廉,能够负担的人始终有限;同时,战后大学生群体急剧扩张,形成了一个可观的潜在市场。如果能够将昂贵的精装书改为廉价的平装书销售,就能把更多的书送到更多人的手里。
他与双日出版社主编肯·麦考密克联手,发行了一系列高品质、低价格的平装书,命名为“锚版图书”(Anchor Books)。这一书系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了出版公司最盈利的业务,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家的优质平装书系列。今日许多严肃作品都会选择轻便、低成本、流通量大的装帧,即是平装书革命经久不衰的证明。
爱泼斯坦离开双日出版社的契机,也体现了他的前瞻性——双日拒绝他出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而这部因对未成年性描写而富有争议的小说辗转在法国出版后,大受欢迎。他在短暂经营平装书品牌 Vintage 之后,转向了兰登书屋,在那里他用平装书的体裁,将菲利普·罗斯、诺曼·梅勒、W.H.奥登等“令人敬畏”的大作家引入广泛的图书市场。

贾森·爱泼斯坦和夫人芭芭拉·爱泼斯坦(图源:《纽约书评》)
1962 年,在纽约报业大罢工的冬天,文学与商业的双重直觉再度击中了爱泼斯坦。他认为纽约最需要的,是一本像《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独立出版物。“这个国家只有一个人可以做成这件事。”他曾经开玩笑说,“但我很忙。”在一次他与同为编辑的夫人芭芭拉组织的晚餐上,他们与友人终于决心创立这本刊物。这就是众星云集的《纽约书评》,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