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 1895 年后,为了寻找希望,开始做‘未来之梦’。梦是很美丽的,也是很危险的。”
张灏提出了“幽暗意识”的概念——对人性中的种种幽微难明之处的正视和醒悟。他认为,中西文明都曾凝视过人性的深渊:在西方,它是原罪,由此而生发出种种警惕,与民主相伴发展;而在中国,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虽然对人性的阴暗面有所注意,但远不止到警惕的地步,故而未曾能够形成民主。
他对着 1895 年以后的乌托邦的废墟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有两种乌托邦意识。一种是高调的、建构的乌托邦意识,认为人定胜天,理想社会指日可待。另一种则是低调的、指标性的乌托邦意识,“它可以指示一个大方向,作为人类希望的寄托努力的指标。”张灏将幽暗意识与低调的乌托邦意识结合,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中提出“低调自由主义”,种种建构组成了后来者不可忽视的思想坐标。
成长于五四启蒙主义,出入于新儒家、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传统,辗转于人性的正义与不义,张灏的著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的思考。这位思想史学家今年 4 月去世,享年 86 岁。
雅克·贝汉
1941.7.13-2022.4.21
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的一生,很难用标签来定义——他 19 岁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25 岁凭借剧情片《半个男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参演包括《天堂电影院》在内的四十余部电影,演员之路一片坦途。
然而,他曾在访谈中表示:“做演员只是等待,做表情,然后休息。这不够,我希望统筹,对一部电影负责任,想要走得更远。”雅克·贝汉在 29 岁时转型为电影及纪录片制作人,他制作的电影《焦点访谈》、《高歌胜利》都曾揽获奥斯卡大奖。
如果雅克·贝汉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那可能是“环保主义者”。当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雅克·贝汉开始将视角转向自然世界。他曾坚定地表示:“热爱自然就需要拿起武器来保卫它,而电影显然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情感比言语更能引起共鸣。”
1996 年,他担任《微观世界》制作人,没有旁白,没有字幕,只有微观摄影机,完整生动又直白地记录下森林与草丛中的生物世界。1999 年,他又从尼泊尔高原土著商队的视角,在《喜马拉雅》中跟随山麓的变迁。2001 年,他与另一位法国导演雅克·克鲁奥德合作,留下了至今为人称道的现象级纪录片《迁徙的鸟》。这三部纪录片被称为他的“天地人”三部曲。
观看《迁徙的鸟》,就是透过一只鸟的视角参与一场迁徙。它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全程摄制候鸟迁徙的壮举,更在于摒弃了人类的思维体系,用平等甚至虔诚的姿态与自然对话。为了能够近距离拍摄到鸟的成长历程,自鸟蛋孵化起,剧组就开始在周围播放人类和机器的声音。在小鸟破壳而出后,剧组又将它们作为孩子照顾,使得这群小鸟毫不惧怕人类及摄制机器,在小型飞行器起飞时甚至会亲昵地伴随。
雅克·贝汉这样谈及追随鸟类的初衷:“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其他生命的角度去尊重它们。我们需要时间去认识和理解其他生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对自然怀有热爱和崇敬之心,雅克·贝汉的作品明亮、透彻。他曾多次以诗自喻,他所创造的“电影诗”将镜头作为最直白、最平等的语言来描绘自然,让居住在水泥世界的人类重燃对自然的爱。2022 年 4 月,法国演员、导演以及纪录片制作人雅克·贝汉去世,享年 80 岁。
曾江
1934.10.5-2022.4.27
曾江是香港著名演员、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
“美源发彩,冇得弹。”他拍摄的染发剂广告,是香港最长寿的电视广告之一。从 80 年代开始,一播几十年,成为独属广东人的回忆。
曾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建筑,60 年代归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近 60 年的演艺生涯里,留下了无数经典荧幕形象。他是《射雕英雄传》里孤傲清高的黄药师,是《誓不低头》里心狠手辣的陆国荣,是《英雄本色》里重情重义的义坚叔,是《窃听风云 3》中情感纠葛的陆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