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苏轼年少就身负盛名,并且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即便是以卵击石,但苏轼还是不吐不快。
公元1071年,苏轼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因为苏轼上书多有指责新法之处,王安石终于忍无可忍,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弹劾苏轼,苏轼自知无法抵抗,便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
自此,苏轼正式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之旅。
中年被诬陷,乌台诗案死里生
苏轼出京任地方官后,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一些实事,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实干派”,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到抗洪前线亲自指挥抗洪正是苏轼的“实干精神”,让地方百姓对苏轼敬仰爱戴,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然而,在被调往湖州时,苏轼闯祸了。
古时候,皇帝派一个官员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时,那个官员就要写一份谢表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情。这本是走个流程,然而苏轼却又开始“犯病”了,即使是这样一个程序化的东西他也要掺杂一些自己的感情,而且多是些怨气。
湖州谢上表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说皇上您知道我在朝廷有些“不合时宜”,在变革中难以施展我的才干,让我到地方上或许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这份谢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一些怨气在里面,有一些冷嘲热讽。
于是,一些革新派利用这份谢表大做文章,结合苏轼写的一些诗,断章取义,胡编乱造,致使苏轼含冤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确实经常写一些讽刺新政的诗词,但更为严重的是哪些官员的诬陷。
如苏轼有一首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意思是说树木的根在地底下弯曲盘延,这只有地底下的蛰龙知道。
结果这就被御史台的一名官员举报说:“陛下才是真龙,苏轼不尊重真龙,有事反而去求地底下的蛰龙,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此话一出,苏轼的罪过就大了。皇上也因此下令逮捕苏轼。
有人偷偷将消息传给苏轼,说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皇上要逮捕他。苏轼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还挺高兴。因为他问心无愧,还说:“这下好了,皇上终于能看到我的诗(才华)了”。
可真当办案人员到了湖州,到了苏轼跟前的时候,苏轼却有点慌了。那时的苏轼还是畏惧死亡的,他也真的以为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于是苏轼便请求办事官员,希望能让他回趟家,跟家人见最后一面。
就这样,公元1079年7月28日,苏轼入狱。
在狱中,苏轼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经常被言语羞辱,通宵达旦的提审,不让他睡觉。这些都让他身心受到折磨,甚至想在狱中一死了之。
他写了两首绝命诗。
最终,王安石上书,曰:“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才得以从轻发落,贬官黄州。
被贬入黄州,境界升华艺术峰
那年冬天,寒风呼啸,风雪漫天。
有一个人形单影只,寒冷,疲惫地赶往黄州,他就是苏轼。
那时的黄州,是一片萧索之地,贫穷落后,交通闭塞。
苏轼赶到黄州之后,连一个落脚之地都没有。定慧院的方丈久闻苏轼大名,见其真人,高兴至极,便借一间空着的小屋给苏轼落脚,苏轼这才有一个容身之所。
贬官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苏轼前半生,顺风顺水,出道即巅峰,受到欧阳修甚至是皇帝的赞赏。一身才华受显贵追捧,一身功绩受百姓爱戴。
苏轼一直是活在聚光灯下的,走到哪儿都是风暴中心,追随者前呼后拥,朋友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被贬黄州时,他只能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