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身体刚刚恢复,第二次烫锅子喝酒不能多喝,一两杯即可。在当时的人们心里,还没有什么吸烟喝酒有害健康的观念,尤其是喝酒,在庄户人家看来,能喝下去酒,喝下酒脑门上能渗出来汗珠子,表明你的身体已经通畅,吃完喝完可以干活去了。
烫锅子必须下炕守着炉子吃,一个小马扎坐好,碗筷酒杯放在炉盘外围,打酒的瓶子立在脚底,自斟自饮。为啥一年四季都有炉子呢?这个炉子是那种简易的炉子,平常烧水用。在夏天,谁家院子传出来烧劈柴的味道(平常人家烧煤、柴火和粪),那就是在烫锅子。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烫锅子的习惯和小针扎、顶针刮一般,属于传承,结果不是。爷爷说烫锅子是在八十年代初在村子里流行开来的,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的人们,有了余力去改善伙食,一家烫,家家烫。在农村就是这样,人们嘴上不说,心里都较着劲儿呢。
现在,不管是留守在村子里的还是进城的乡亲们,已经没人烫锅子了,想吃了火锅涮羊肉随便吃。可小针扎和顶针刮保留了下来,还在我这一代人的身上施行着,至于我的孩子,他们受不了短暂的疼,大人们也不舍得让他们受疼。一个时代一个样子,实属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