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7日,在冷清的病房中,一个42岁的男子,大口地吐着鲜血、喘着粗气,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呢喃:
“爸爸最好......妈妈最亲......”
就这样,他怀揣着那份汹涌的孤独,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这个人,叫路遥。
贾平凹曾说:“路遥是夸父,倒在了追逐梦想的路上。”
凄苦且短暂的一生,成为了他文学殿堂的砖瓦。
提到路遥的一生,有4个男人在他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带给他伤痛、无奈、还是冷漠,亦或是关怀,最终都幻化成为了他文字中的光,照亮了我们。
向贫苦生活低头的父亲
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书写着宏伟的史诗,也因为“十年九旱”,承受着凄苦的贫穷。
榆林清涧县王家堡村就座落在这贫穷之地,一个破旧的窑洞接着一个不堪的窑洞,路遥就是在这样的破窑洞里出生了。
路遥的父亲王玉宽,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每天都在为“活下来”和“活不下来”抗争着,奔忙在土里刨食的日子里。
路遥七岁时,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老父亲看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狠下心来、做了决定——将长子路遥送给大伯。
那天早上,冷气逼人,但路遥的心中,更冷。
天还没亮,他就被父亲从被窝中拉了起来,没吃没喝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奔赴延川县郭家沟村,那是他大伯的家。
父子二人,饿着肚子,一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