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与否,成了王玉德和路遥之间最大的矛盾,爷俩矛盾不断,王玉德脾气不好,路遥还经常受到打骂。
后来,养母实在舍不得这么小的孩子受苦,于是坚持让路遥上学,在她的坚持下,养父终于同意了。
1958年春天,路遥走进了郭家沟马家店小学。此时,他已经9岁了。
上学后,老师给他起名叫“王卫国”,寓意保家卫国,从小没有正式名字的路遥,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也终于懂得了尊严的意义。
路遥在班里是相对穷的。
他的老师回忆,在一次值周的时候,路遥冲着墙、背对着同学吃饭,走进一看,他吃着菜糠做的团子,不好意思让同学看到。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路遥家里穷,平时都没有鞋子穿,只有到了寒冬里,才可以穿上鞋子去上学,他的衣服更是破旧不堪,连裤子都是破的。
午休时刻,别的同学都跑出去玩,路遥不敢去,因为他吃得少,饿得晕,稍微一动就摇摇晃晃,所以他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
穷,打不倒倔强的路遥。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格外珍惜。
就这样,小学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到了上中学的年纪。而上不上中学,又引发了路遥和养父的矛盾。
1963年的夏天,路遥正在全力以赴地准备中考,养父王玉德告诉他一句话:
“不准考试,回村里受苦!”
意思是,你已经读完小学,足够了,必须回来干活养家了。
这如当头霹雳一般,刺激着路遥幼小但又饱经风霜的心灵。
为此,他和养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他跟养父说,你让我去参加中考吧,就是考上了,我也不去上,还是回来干活。
养父拗不过他,心里也觉得路遥压根考不上,就让他去考试了。
结果,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延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