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县城时,王玉宽翻了翻破旧的粗布衣裳,拿出兜里仅有的一毛钱,买了碗油茶,递给了路遥。路遥端起破旧的碗,将油茶一口气喝了下去。
喝得相当决绝,丝毫没有犹豫。
父子二人一路跌跌撞撞,到了郭家沟村的大伯家。路遥抬眼一看,这里,是另一个窑洞,黄土依旧、贫苦不减。
父子俩在大伯家住了几天。
一天早上,王玉宽对路遥说:“我上集去,下午回来!”
路遥没有说话,假装不知道。
王玉宽走时,路遥藏在了一棵大槐树下,偷偷地看着父亲夹着包袱,颤颤巍巍地走出村口,过了大河、上了公路,一步一步地消失在视线中。
为了一家人能够活着,也为了小路遥能够活着,父亲选择了向贫苦的生活低头。
这个背影,在路遥心中种下了向命运抗争的种子,他绝不屈服,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生活。
老实穷苦无知的养父
路遥的大伯,也就是他的继父,叫王玉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是一个常年和温饱抗争的苦命人。
王玉德没有知识,更不懂得知识的重要,他收养路遥,只是因为自己连丧三子,需要一个儿子养老送终。
而作为养子的路遥,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他努力劳作,拔草、掏粪,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为的就是伯父让他上学。
但是,活着都难,谁又能顾得上读书呢?在吃糠咽菜的生活中,王玉德固执地认为“穷不供书,富不教学,吃饭穿衣得看家当。”
所以他并不希望路遥去上学,因为读书不仅无法让他为家里干活挣钱,反而需要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