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怀疑自己没“人性”,如何战胜“兽性”?孟子:对自己要狠
#孟子##为什么说历史是面镜子#
滕文公未即位之前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差去楚国。途经宋国时,特意安排出时间拜访了孟子,向孟子请教学问。
看腾国太子如此好学,又有善缘慧根,孟子便着重向他传授自己最看重的“性善”学说,并每每援引尧、舜的言行加以佐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太子听得如痴如醉,却又将信将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告别孟子,继续前往楚国。一路之上,反复琢磨体会,到底什么是“性善”?
孔子只说“性相近也”
《论语》中,孔子确实很少谈“性”。子贡曾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老师常常给咱们讲授礼法规范,也能看到他的威仪,读到他的文辞,这些我们都能理解并掌握。但是,关于性与天道,他老人家却很少讲,我们也体会不到。
这说明什么?孔子的学生们都想参悟“性与天道”,但是孔子却几乎没有系统地阐述过。《论语》中只有这么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既没说性善,也没说性恶,也没说性无善无恶。他只说“性相近”,剩下的就让弟子们各自去体会吧。他给学生授课,不讲性,也不讲道。讲什么呢?讲“礼”。
子贡所说的“夫子之文章”,是指孔子外在的行为方式、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礼法规范等,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威仪气度。这些表现,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礼”。
孔夫子给学生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习礼。哪怕是在漫长路途之上,颠沛流离之间,也不忘习礼。通过习礼,去体会性与天道 。所习者不同,体会到的“性”也不同。
若依照礼乐文明的方式去体会,便能获得人性,这是善的。若不依照礼乐文明的方式去体会,大概只剩下兽性了,这便是恶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作为最有智慧的灵长类动物,他具有人性的同时,也保留着兽性。兽有兽性,并不是恶。人没有人性,而只有兽性,或者说人的人性大过兽性,才是恶。
孟子开口便道“性善”
孔子说的“性相近也”,可能涵盖了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而孟子说性善,则是强调人性面。
当人性得以完整的展现,可以对兽性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调节,使生命获得圆满,从而表现为一种文明的社会性,这便是善。
说到底,善就是合适,恰到好处。狼有狼性,适合狼的生存和延续;羊有羊性,适合羊的生存和延续;人有人性,同样也要适合人的生存和延续。这就是善。如果人没有人性,只有狼性,则会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这就是恶。同样的,如果人没有人性,只有羊性,也会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同样会导致恶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与兽性是一致的。《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地赋予生命的,是生生之理,或者叫天地生物之心。天地赋予兽的,和赋予人的,都是生生之理,这便是性。
其中,人作为天地之间最有灵性、最具智能的生物,他的生生之理自然要涵盖动物植物天地万物的生生之理。也就是说,人在维护自身存续的同时,还要维护自然的存续,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如此说来,人性与天地一样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曰生生不息。这就是道。所以,如果体会到人性,就能体会天性。能体会天性,便与道合一了。对人类来说,这便是最高的善,即所谓至善。此为孟子言“性善”的根据。
孟子一见太子便道“性善”,按朱子的说法,是希望他“先知得一个本原,则为善必力,去恶必勇”。同时,孟子每道“性善”,必称尧舜,是希望太子以尧舜为榜样和目标,学成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