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怀疑自己没“人性”,如何战胜“兽性”?孟子:对自己要狠

朱子说,“性善者,以理言之,称尧舜者,质其事以实之,所以互相发也。其意盖曰知性善,则知尧舜之必可为矣;知尧舜之可为,则其于性善也,信之益笃,而守之益固矣。”
圣贤可以学而至吗?
战国时代,天下人日逐于功利,而不知性之本善,更不相信圣贤之可学而至之。一般人听到孟子之言,大概会扭头就走,回去可能还要取笑一番。
太子知道孟子大贤,必不会说空话。但是,尧舜之道又太难了,或许还有更简单的学问吧。带着这样的疑问,太子从楚国返程时,又回来拜见孟子。
孟子很高兴,觉得这个人的心中生发了“可与进道之萌芽”。他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人性就是天理,就是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今圣愚本同一性”,无论圣人和凡人,人性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接着,孟子引用了三位古代贤人的话语,激励太子明乎本心之善,追求圣贤之学。齐国有一位贤人叫成瞷,他曾对齐景公说过:“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我也是人,(在追求人性之本善方面)我怕他什么呢?”

复圣颜渊曾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跟他有什么不同吗?只要有所作为也会达到他那样的境界。”鲁国的另一位贤人公明仪是这样说的,“以文王为师就可以成为圣人,周公这话难道会骗我吗?”
孟子对太子的教诲可谓深矣。先言性善,又质之以尧舜之事,再说道无二致,而复引三贤之言以明之,是希望太子笃信力行,以圣贤为师,不要再寻找什么更简捷的学问。
写在最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将孔子和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整合在一起,作为开篇经文,足见作者王应麟儒学功力之深厚,以及对孔孟思想领悟之透彻。

“性善”说,也就是后世“良知”说的源头。王阳明先生曾说,他“致良知”的学问,是儒家圣门的真骨血,圣圣相续,代代相传。
历代圣贤之所以如此重视人之“性”,不仅是因为本善之“性”为人之本有,同时也因为人性容易受到“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很难完整地展现出来。需要通过学习、修行,不断打磨,使人性突破习气和人欲的遮蔽,透出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立铁志,发大愿,去改变自己。很多人会有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孟子为了激励太子,最后引用尚书的一句话,书曰:“若药瞑眩,厥疾不瘳。”如果药物不能使人头晕目眩,这个病恐怕治不好。
这是商朝的中兴之君武丁对他的大臣傅说提出的要求:你对我说话要狠一点,一定要指出我的错误,让我感到难受,这样才有好的效果。

要想开启人性的光辉,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就要承受他人异样的目光,以及因改变自己而可能带来的暂时的痛苦。要突破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战胜自己的惰性和懦弱。
朱子说,要“如此发愤,勇猛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此外更无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