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些都是”马后炮“。其实事情发生了,如果不总结教训,那就真把大把的时间浪费掉了。前期规划重要,后期总结、复盘同等重要。好的、不好的都可以拎出来看看,这样才能学的到东西。总不能被社会毒打了一顿,还不长记性。
上篇说过,做事前要有”战略与目标“,得想清楚:公司具体得干啥,不能做啥,”聚焦“到一个方面。
想好做原料--就卖小麦;初加工--卖面粉;深加工--卖面包;高端产业--卖提拉米苏。不然往往干了很长时间,啥也没干好。就跟人们常说的猴儿一样,捡了个芝麻,手里的大西瓜又不知道扔哪去了。
确定了“主营业务”,以及业务的侧重点。这样所有资源才能向这个点去倾斜。
如果当时想做图文店,那就了解、考察一下全国有哪些店,什么类型。学学这方面的技术与知识,然后想想怎么去跑这块儿的业务,思考一下后续工作怎么开展。做活动庆典、室内装修公司也都差不多。
主要思考以后的工作步骤,学习别人是怎么弄的。然后把脑子里一堆杂乱的想法找点纸写出来,这个叫“理头绪”,专业词语叫:结构化思维。
脑子里想的东西不写出来,就像是垃圾堆,越想越乱,越乱越理不出个所以然来,然后就放弃了。跟印度名扬世界(臭名远播)的恒河差不多,啥乱七八糟东西都往里面扔,堆久了、乱久了自己也就心安理得了。

特别是小微公司,本来资本就不雄厚,资源、精力太分散了,就把时间耗掉了,啥也干不好。时间是最重要的成本,没法再生的!
如果一家店多请几个师傅,即做早餐,也做中餐、晚餐,还卖卤菜、烧烤、炸鸡。那把大部分顾客的需求从早到晚都包了,不就好赚钱了?为啥没一家店这样做?现实会告诉你:不要想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所有业务都能一网打尽。不能集中资源专注核心业务,就变成了浪费资源。
因为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记住这句话)。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得不偿失,效率与产出不成正比。你让一个做室内3维设计的去做搞平面广告设计,让一个搞线上业务的做线下宣传,不是吃饱撑的?做也能做,效率完全不一样,别人2小时的活儿你要两天,质量还差一大截。
资源包括:金钱、人手、设备、时间、人脉、业务等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机会成本:经济学词语,大意就是在做一件事时,就没法儿干其它事,不能做其它事儿的这个损失,就是机会成本。举个栗子:你上午接了个活儿,帮一个客户装灯泡,收费100元。而同时又有另一客户要请你装电视,收费200元。因为你接了装灯泡儿,就没办法同时装电视,这个就是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