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很长期受生产条件与生产力的限制,造成物资匮乏,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同时也因为人口的大量增长,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让众多企业基本不担心招人难的问题,而且大多数都是传统企业与制造业为主,基本都是些技术含量低的活儿,只要肯生产,不怕卖不掉。
而如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传统企业的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低技术含量已经难以赚到足够的钱,已经过了那种只要生产就不愁卖的阶段。除了部分规模化企业还能生存,多数企业被迫往“质”的方向转型升级。
目前的市场状况正在往两极限缩,即低端规模化与高端质量化,处于中端不上不下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生存。
并且,如今社会已经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人们基本不用太担心吃不起饭的问题。特别是95、00后为代表的一群人,上班已经不是为了吃饱饭的生存需要了,而更加注重工作的体验感,网上经常出现的“00后一不开心就辞职”段子也说明了这个趋势。
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体现。从最开始基础的生存需求到尊重需求,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随着60、70、80这一代人开始慢慢老去,企业已经普遍开始出现了“用人荒“,特别是现在的沿海那些工厂,老板比工人多。这种低端制造业基本就是把人当机器用,一个人呆在一个岗位就是很多年,将上班第一天的工作不断重复几年十几年。直到人干不动了,再换一批。挣得真的是“血汗钱”。
每天做的这种工作就几个动作,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不是为了生活,真心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可以想象那时的条件多么艰苦,为了生存的需要,国人真的是啥都能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真的算是中国人一个比较不错的特质。
记得当年十八九岁的时候也跑到浙江那边呆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啥也不懂,就瞎混了一年多时间,搞到最后身无分文。本想是跟朋友一起进个厂试试的,几个人在金华一个厂区溜达了几天,还是下不了决心。
虽然当时没啥文化,啥也不懂,也没技能,但骨子里也觉得进厂没啥前途。然后几个朋友陆续都回家了,也就跟着回去了。现在想想当时还好没进厂,不然真就有可能在里面呆废了。这段记忆还挺深刻的。
“用人荒”虽然很多人觉得不好,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将会促使“用人思维”发生转变。
以前有招不完的人,现在长期招不到人。“招人”已经开始变成小微企业老板非常头疼的问题了。包括现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也差不多,当然也有城市市场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大趋势是这样。
以前技能要求不高,人口还在红利期,不用担心招人问题。一旦人口红利开始下滑,招人问题突显得越来越严重。
因为一旦招不到足够的人手,将会使公司不得不放弃很多手头业务,降低服务标准,延误工作进度,以及失去很多潜在的机会。
在如今更新换代迅猛的时期,一经错过某些机会后,会给企业带难以弥补的遗憾,公司成长也会变得很缓慢。无形中的“机会成本”已经大于“用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