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积累:同样做一件事,你为什么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别?
很久之前听到一个词儿叫:Know- How。中文翻译过来叫:技术诀窍。最近想到这个事,就唠几句。
做一样东西,你就算完全按照别人的SOP流程搞出来,依然跟别人有很大差距。比如说汽车,啥零件都一样,但整个一组装起来感觉就差那么点意思。
做企业也一样,设备、流程、人手都跟别人一样,但就是搞不出别人的效果,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就是Know how的区别。
自古以来,师傅给徒弟教的手艺就是一种Know- How的传承。同一手艺做同一个东西,比如同样两个十年的木工,做同一标准的柜子,花的时间与做出来的质量都有一定区别。
还有就是上面说到汽车例子。所有的零部件与整体构造图、文件资料基本都有,但造出来的车就是与别人有很大差别。
以百度对汽车的举例来解读,Know-How就是:一套长期积累的、专业的、系统的方法论(比如对汽车各种验证、分析的方法与报告)。
把造汽车比作炒菜,零部件就是食材,技术文件就是独家配方,Know-How就是独家配方的“调配、实操”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很多大厨们 “长时间” “多次 ”“反复试验”而形成的。最终也会变成一种技术门槛,也就是所谓的“护城河”。别人无法轻易地模仿你、对你形成威胁,从而保证了自身的优势。
通俗点来说就是:技术积累。之前一大佬说过:一个公司如果没有“技术积累”,就不可能“做强”更不可能“做长”。
先用几个问题来理清“技术积累”这个概念:什么是技术积累?为什么要技术积累?怎么开始技术积累?
技术积累是专业能力进化而获得的结果,跟研发是差不多的道理,需要不断的、长期的强化升级。通过不断的强化升级,获取更多、更好的经验与方法,最终形成差异化与技术壁垒。(刻意练习里叫创建更好的心理表征,这也是为什么传统企业里,新开的企业很难超越老企业的原因)
既然是积累,自然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精益求精地打磨。
很多小微公司有一个现象:公司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往往只是几个月的时间,岗位上的人就换了一茬又一茬。跟买的一次性袜子似的,穿一次换一双。而且这事儿也居然没引起啥重视,老板们普遍认为:多大个事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本来就是流动的,走了换一个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