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从“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怪物”变成“我不觉得自己是个怪物”,再到“我觉得那只是我的其中一面”,最后到“我的这一面非常特别,而且我还有其他很多面可以展示”。
那么,这种对自己认识的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可以进行自我辩论,具体方法有三种:逻辑型、现实型和务实型。
当你说“我觉得自己很软弱”,这时如果你用逻辑型辩论的方法,就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定义软弱,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当你说“我觉得自己很软弱”,这时如果你用现实型辩论的方法,就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说你不软弱的时候吗?”
当你说“我觉得自己很软弱”,这时如果你用务实型辩论的方法,就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这么怀疑和否定自己有用吗?它能帮到你吗?”
这就是自我辩论的方法。
通过自我辩论,你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构,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辩论会让你不断主动重温那些否定和怀疑的念头,甚至你会捍卫自己那些自我否定和怀疑的念头。
比如:当你问自己"你都有哪些不软弱的时候?"时,你可能会说:"我想不起来,不要再让我去想了,我好痛苦啊。”或者是 “我就是觉得自己很软弱啊”,“我......难道还不软弱吗?”
可见,为自己的自我否定和怀疑辩护,可能会导致你越挣扎就陷得越深,挣扎的努力带来的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即便最终挣扎出来了,你可能也会是伤痕累累。
因为,每进行一次辩论对抗,你就要重温一次你的自我否定和怀疑。就像是你受了伤不好好养伤,反而是隔三岔五的把伤口打开来看。
所以,辩论对抗的方法,对于那些自我否定和怀疑并不严重的人而言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如果有着严重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我就建议你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因为每一次的辩论都是一次巨大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阵痛。
怎么办呢?
认知重构应该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基础上的,只有你对自己有了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认识,有效的认知重构才会发生,这时你才能够走出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泥沼。
在此之前,建议先做认知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