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实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
三言两语,给急剧升温的 " 造神行动 " 泼了一盆冷水,放出消息的 " 始作俑者 " 也只好公开道歉。
而这位向公众道歉的大 V,和两个月前 " 出题让牛津女孩朱朱自证身份 " 的博主是同一人。
看完韦东奕的采访,才发现围绕他的谣言,不止这一条。
所谓 " 哈佛为他打破针对留学生的百年校规,愿免考英语,破格录取 ",也是子虚乌有。
" 关于哈佛那个,可能有些人这么认为,但没有明确这么说过,哈佛没找过我。"
" 网上有些消息是假的。"
重新认识韦东奕
不是韦东奕不值得被夸赞,而是这样的夸赞,早已偏离了 " 肯定学术成就,鼓励学术研究 " 的出发点,成为了流量密码。
韦东奕和我们,都真的需要这样的 " 造神 " 吗?
首先,一个 " 神 " 字遮盖了韦东奕天分背后,后天付出的扎实努力。
简单来说,韦东奕从 14 岁起,就在备战国际奥数赛;在高中两次以满分拿了第 49、50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之后被保送到北大硕博连读,毕业后留校任教。
看似一路顺风的履历表背后,是反复的磨砺。韦东奕的教练、山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说,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要经历多次比拼、层层淘汰。
当年通过全国联赛选出的 30 人,要在冬令营连着考试两天,选出 30 人进入集训队。
之后,还要经过前后 8 次的大小考试,最终只有 6 人能留下。韦东奕最后的成绩是第三名。
参加第 49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队参赛选手合影 / 图源新华社
2008 年,韦东奕以满分的成绩拿到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帮助中国队拿下团体总分第一名。
媒体蜂拥而至,他只是谦虚地说 " 是题出对路了 "。
来源:闪电新闻,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
上海大学数学系的冷岗松教授写过一篇《韦东奕的妙解》,记录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里,一些关于韦东奕的记忆:
2008 年集训队小考,有一道代数难题,只有三个学生做出来了。其中两个是已小有名气的高手,并且解答过程都用到了几何方法。
第三个人就是韦东奕,他用纯代数方法解出答案。
此后,难题多次被韦东奕轻松解答,而且解题方式总与大多数同学不同。
冷岗松用" 神勇 "" 旱地拔葱 " 之类的词语形容韦东奕的回答,甚至找不到一个扣分的地方。
方法 " 自然而优雅 "," 反映出他很强的分析硬功夫 "。
" 于是,中国奥林匹克的历史上,产生了第一个在国家集训队的所有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的选手,这是韦创造的记录,而且这个记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韦的传奇还包括两次 IMO 满分金牌 ( 第 49 届和第 50 届 ) ,2013 年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 ( 金奖 ) ,并获得五个单项奖中的四个金奖,一个银奖。"
强悍的实力是天分与努力的结晶,但支撑韦东奕的更多还是 " 对数学的兴趣 "。
韦东奕在专业上的 " 灵气 " 是家庭氛围熏陶的结果,也受心无旁骛的生活态度影响着。
他的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一家人都爱读书,家里藏书很多。
父亲韦忠礼是数学教授,读关于数学的书就成了韦东奕从小的消遣方式之一。
小学一年级,他读到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但解出一道就体会到乐趣。所以韦东奕把这本 " 没什么特别之处 " 的书一直看了下去。
这本在采访中偶尔提及的书,如今也被加上了 " 韦神推荐 " 的标题,不知带来了多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