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着一个撕掉包装的矿泉水瓶,拎着三个拳头大小的馒头——
2021年5月,韦东奕以这么一副"朴素"的形象,闯进了公众的视野。
随后,他的身份被扒: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助理教授,数学界多项大奖的获得者,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陈景润"。
本以为是不修边幅的"理工男",实则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于是,人们给他冠上了"韦神"的称号,一朝造神。
接着,有人感叹他的纯粹,有人讥讽他的长相。
一年后的今天,因为一张虚假的聊天截图,韦东奕又被顶上了风口浪尖。
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韦东奕又陷于舆论的中心。
只是这次,他终于开口回应了。
韦东奕的出场,本来平平无奇。
2021年5月,有媒体在北京大学进行街头采访,他无意路过,被拦下来讲了几句高考寄语:
"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
一条大方且质朴的祝福视频,本将淹没在大数据的浪潮中,顶多扑腾出几点水花。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走上失控的局面。
韦东奕最初接受采访视频
视频中的韦东奕,手里拎着两个馒头,胳膊夹着一瓶被撕掉了包装的1.5L矿泉水瓶。
头发是没有打理过的杂乱,身上也穿着过时的旧运动衣,确实算得上是"不修边幅"。
一些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讥讽他的长相:"北大的老师门槛这么低的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傻子"。
知道韦东奕身份的网友也坐不住了,反唇相讥:"你信不信他看你也像傻子。"
舆论开始沸腾,身处风暴中心的韦东奕却始终置若罔闻。
公众的热情渐渐消退,这才偃旗息鼓。
网上关于韦东奕的评论
一年之后,2022年的初夏,韦东奕再次回归公众视野,是源于一张在网络上流传的截图。
该截图显示,他一个人就搞定了六个博士生花费四个月时间都无法攻克的难题,还放言:"太简单了,没必要要钱。"
世外高人一般的姿态和热血漫画一般的情节,瞬间戳中了大众的爽点,舆论再次甚嚣尘上。
网传截图,已被韦东奕辟谣消息不实
日前,他通过媒体表示,这个截图纯属子虚乌有,包括之前广为流传的"哈佛为他修改校规"一事,也属于空穴来风。
那为何网友会深信不疑,甚至连北大校长日前接受采访,都回应说:"别人做不了的,他能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只因为他是韦东奕,那个一度被奉若神明的,"北大韦神"。韦东奕想安静地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当大隐隐于市的高人,跟贪婪的流量相遇,总有些故事要发生。他很想低调,奈何实力不允许……
韦东奕凭什么能称神?
通过他的竞赛成绩,或许可见一斑。
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能够参加比赛的人,都能站在学霸圈的顶端。
但于韦东奕而言,他从初中开始,就与之为伴。
2005年,14岁的韦东奕还在读初二,在老师的推荐下,他进入了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奥数班,和高中生一起备战奥数赛。
两年之后,凭借优异的表现,他直接免试升入山师附中。
中学时期的韦东奕
2008年3月15日,17岁的他,入围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
要知道,进入集训队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金牌。
尽管山东人"能考试"的说法家喻户晓,实际上,山东省却不算是数学竞赛强省。
那一年,全中国共有30位金牌获得者,只有韦东奕一个人来自山东,是第10名。更可怕的是,他才读高一。
在集训队,他又一路过关闯将,经过了六次测试,两次选拔考试,从30多人的集训队伍里脱颖而出。
据当时一起参加集训的同学,如今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的韩京俊回忆,韦东奕用的解题方法,很多都是自创的,往往比标准解答更简洁,连教练组都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