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解题方法还被上海大学的冷岗松教授得知,用在了之后的竞赛培训中,冷教授给这个方法起了个别致的名称:韦方法。
集训营现场图片
这次集训结束,韦东奕拿到了总分第三名,正式入选了国家队。
同年7月21日,他代表中国出征第49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下了中国唯一一个满分金牌,并帮助中国队夺得了团队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在IMO的赛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每场比赛要求在四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比赛进行两场,韦东奕的6道大题,全部答对。
其中有一道压轴的平面几何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完美解答,用的还是纯代数的解题方法,光解题方法就写了四页纸。
比赛结束之后,他接受媒体采访,只笑了笑:"题出对路了。"
"奖牌没有多大的用处,它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
韦东奕,年少成名。
2008年获奖照片 韦东奕(左)
凭借着这次成绩,他被北京大学数学系预先录取,但他的竞赛之路没有因此止步。
第二年,他又进入了国家队,拿下了国家集训队测试满分,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满分成绩。
他又参加了第50届IMO,仅用了1个小时就拿下了压轴题,也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满分之一。
据韩京俊回忆,那年的IMO,韦东奕还击败了陶哲轩——这个13岁就获得IMO金牌,还斩获菲尔茨奖(堪称"数学界的诺贝尔")的数学家。
在那届比赛中,陶哲轩作为嘉宾,一时兴起也上手解了这道压轴题,而他的耗时,是7个小时。
韦东奕(左)
自此,仿佛大侠一般,韦东奕功成身退,江湖上只留下一个传说——韦东奕不等式。
据说,这是他在高二时,"玩"椭圆函数后得到的副产品。
网传的"韦东奕不等式"
人们再次得知韦东奕的消息,是因为他大三时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碾压般的战绩。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是国内目前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大学数学竞赛,也是各大名校数学院的名誉之战,光是考纲就有58本书。
2013年,22岁的韦东奕一举夺下了除代数之外,"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而代数的金奖,在他大二时就已经被他收入囊中。
自此,他以"丘成桐大满贯"的身份,在数学竞赛史上青史留名。
如果单单只是竞赛比得好,或许还有人不服气。毕竟"神童"常有,"伤仲永"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韦东奕在科研上的成果,同样不容小觑。
2014年,完成本科学习之后,他顺理成章地在北大继续读完了硕士,并只用了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2018年,年仅27岁的韦东奕博士毕业。2019年,他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江湖被搬到了北大的校园,传奇再次上演。
韦东奕毕业现场
据媒体报道,北大的课堂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不会的题目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助教不会的那就是题目错了。"
短短几年时间,韦东奕已经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25余篇论文,其中有7篇是在研究生阶段发表的。
2019年,布尔巴基讨论班(一个现代数学讨论班系列,以数学研究的最新且重要的成果为讲题)组织了专题研讨班,研讨了韦东奕与合作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韦东奕还在随机矩阵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2020年,他与合作者共同研究出的新型方案,将陶哲轩等人10年前提出的猜想完美解决。
纽约大学的林芳华教授评价他:"由于韦东奕动作太快,很快就可以把别人文章方法和结果大大简化,所以有些大人物不敢轻易在文章发表前,提前放在网上。"
以上种种成就,让人心服口服。
他高中的竞赛老师张永华就曾公开表示,他的"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
于是,在"嘲讽韦东奕"和"仰望韦东奕"的浪潮翻滚过去之后,如何"复制韦东奕",也成了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