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韦东奕",像是一场天方夜谭。
2009年,蝉联IMO金牌之后,有记者在山师附中门口,堵到了韦东奕。
面对镜头,韦东奕明显有些不适,他挣开了母亲的手,想要快点回家,表情不大高兴。
母亲替他打了圆场:"他可能有些焦虑。"
2009年,十八岁的韦东奕
记者采访了韦东奕的父亲,想要知道培养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秘诀。
父亲回答道:"没有什么秘诀,我们主要是根据他兴趣,有兴趣他就自己爱学。"
看似敷衍,实则真诚。
韦东奕父亲
韦东奕的父亲名叫韦忠礼,生前是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的副院长,还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
据悉,韦东奕的爷爷韦彦仁就是一个读书人,毕业于师范大学,曾经在村办小学教过几年书。
所以,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韦彦仁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只是理想再伟大,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还是败给了现实。
曾经的老韦家很穷,韦忠礼姐弟三人,时不时就要饿肚子,仰仗山上的野果充饥。村里的老人回忆起韦忠礼的少年时期,记忆里只剩下一个沉默寡谈的影子: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先割草喂羊,闲来无事,就坐在溪边读书。
高考政策恢复后,韦忠礼重新拾起书本,考上了大学,并于1989年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获得了硕士学位。
上大学之前,韦忠礼还挨个拜访了邻居,请村里人帮忙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
韦东奕的母亲俞蓁(zhēn),也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
在俞蓁眼中,这个被网友膜拜的"大神"儿子,其实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孩子"。
虽然数学方面比较厉害,但是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和生活上也有很多弱项,比如语文和英语科目较弱。
2009年,采访现场的韦东奕与父亲
书香门第,言传身教。
他们放任韦东奕的兴趣爱好,也不掺手他的人生选择,用对待普通孩子的方式呵护他,教育他,鼓励他,安慰他。
诚然,韦东奕的天赋毋庸置疑。他的研究生导师田刚院士就曾在采访中直接用"数学天才"称呼他。
可在天赋之外,总有一些东西,干扰着人生进程。
1991年,韦东奕在大明湖畔的泉城济南出生。
在他儿时的世界里,最不缺的就是书。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常人的眼光来看,可能还有些枯燥。书中都是一些难度很大的习题集,但韦东奕从解开第一道题开始,就深陷其中。
他感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答案的刨根问底。
他爱上了数学。
对数学的这份痴狂,让他不允许自己在考试中有任何不完美发生。
初一时的某次数学单元测验,因为步骤不规范,老师给他扣了两分。
韦东奕接受不了,和老师争辩了许久,最后他低了头,接受了这套评判标准。那天之后,他就把这套规范性运用到了每个解答上,生怕自己得不到满分。
事实上,从那次之后,他初中时的每次数学考试,都是满分。
到了高中,这份痴狂又演变成了对解题方法的简化与探索。
在课堂上,他经常因为看不惯老师的讲课方法,就上台自己讲,老师也乐见其成。
夺得奥赛冠军之后,他拥有了不用再写数学作业的特权。
但韦东奕依旧对数学如痴如醉,他依旧写作业,还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
哪怕是在饭桌上,他也时常捧着数学书。如果被一道题难住,他逢人就问,不管这人他认不认识。
韦东奕的高中老师张永华这样描述他:"你只要给他个数学题,让他不吃饭就行,比吃饭还香呢。"
张永华老师接受媒体采访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