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两个人都没有想到,距离目标达成的日子,中间横亘着十年。
这十年里,有荣耀与伤痛,有悲欢与离合,有一个人灿烂而峥嵘的岁月。
2006年,中国队举起世乒赛团体奖杯
从左到右:王励勤、马龙、陈玘、刘国梁、王皓、马琳
2007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世乒赛决赛上,马琳惜败于王励勤,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这一年,马琳已经走进了职业生涯的晚期,手里攥着四块世界杯金牌。
比赛结束当天,马龙就坐在一旁,看马琳一边喝酒,一边大哭。
那时候,马龙赢过的球还没马琳输过的球多,他还不明白在酒精与眼泪中,藏着的遗憾和不甘的分量。
而品尝到这份滋味的日子,很快到来。
马龙曾经说过:"作为国乒队员,只能拿第一,拿第二都算输。"
太卷了。
早些年间,刘国梁对马龙训话的片段也在网络上被人时常提及,在视频中,刘国梁毫不留情地对马龙说:"你现在除了世界第一之外,你什么也不是。"
毕竟,世界第一的排名,看的是乒联组织的所有比赛的积分,而在高手云集的国乒队内,只有拿了三大赛(世界杯、世乒赛、奥运会)的单项冠军才能被认可。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上的马龙
2007年的世乒赛,在马琳获得亚军的那个夜晚,马龙止步在了16强,输给了韩国选手朱世赫。
比赛结束之后,马龙戴着耳塞,一个人在河边走了很久,他想不通,因为之前"每回和朱世赫打都是领先",最起码也会坚持到决胜局。
此刻的马龙或许不曾想到,大赛上的失利,将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梦魇,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王皓。
关于王皓,网上也流传着许多故事——
他被很多人称为"决赛先生",更难听的也有,"千年老二":三次参加奥运会,拿了三块银牌。流传度更广的故事是,张怡宁对女儿说,自己的银牌只有一块,喜欢银牌可以去找王皓叔叔,他多的是。
故事的真假早已难辨,但事实是,尽管王皓多次无缘冠军,在他成为亚军的路上,却总有一块垫脚石,名叫"马龙"。
2009年的世乒赛,王皓以4:1的成绩击败了马龙,将马龙挡在了决赛门前。
2011年世乒赛上,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这场大赛的失利,更是让马龙直接丢失了伦敦奥运会单打比赛的资格。
2013年,依旧是世乒赛半决赛,依旧是王皓,依旧是失败。三次比赛之后,刘国梁说,马龙三次埋葬了自己。
后来在采访中谈到这几场比赛,马龙开了个玩笑:"当时真的很想,咔嚓了王皓"。足以见得,这场比赛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
他还说:"人总是要感谢送给你失败的人,因为他能让你清醒地认识自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龙最好的成绩,只有一块在2012年,从德国选手波尔手里夺下的世界杯单打金牌。
哪怕他多次在公开赛与巡回赛中,站上世界第一的席位。甚至,连观众公认的"难度最高"的全运会金牌,他都已在2013年,收入囊中。
刘国梁称呼马龙为"无冕之王",在当时的语境下,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更何况,在马龙无缘单打资格的伦敦奥运会上,张继科战胜了王皓,成为了奥运冠军,更是史上用时最短获得大满贯的选手——仅用了445天。
实现大满贯的这一年,张继科24岁,与马龙同龄。
老将的余威分毫不减,年轻的队员开始涌现,同龄的队友更是已然站上了巅峰,马龙的自信几度被摧毁。
回想起那段时间,他说:"我怀疑自己已经到了顶点,甚至想到了退役。"
2015年,马龙已经27岁。
在27岁这个年纪,刘国梁已经实现了个人生涯的大满贯,在辉煌的光环下宣布退役,但马龙手里,依旧只有一块孤零零的大赛金牌。
这一年的苏州世乒赛,成为最后的一根稻草。
也许稻草会落下,压垮他,"如果打不好,当时以自己的年龄,其实退役也无所谓,毕竟也不算一事无成"。
上场之前,马龙告诉自己,不要再想着领奖台,也不要再纠结于半决赛"魔咒",他只需要单纯地为"马龙",打一场自己最热爱的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