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这漫长的八个月,马龙说:"如果说2016年之前,我的目标是拿冠军,那么在这场伤病之后,我的目标变成了能够站在我热爱的球台前继续打球。"
2019年4月,他举起了世乒赛的奖杯,同年8月,他去往美国,接受膝盖手术。手术之前,他给自己剃了一个光头,寓意着"从头再来"。
此时,距离原计划的东京奥运会,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回答,手术之后的马龙,还能不能回到世界一流的行列,能不能有资格去到东京。
这是一场冒险,但他别无选择。
手术很成功,过程很煎熬。
成功的是,马龙的职业生涯再次被延长;而煎熬的是,从头再来的方式,是以失败开始。
2019年的世界杯、总决赛,2020年的公开赛、全国锦标赛等,马龙拼了命般地击球,却都没有获得冠军,甚至有时连领奖台都没有登上。
马龙无比沮丧:"腿是回来了,球没了。"
2020年11月,马龙参加了国际乒联男子世界杯。
他仿佛已经接受了自己巅峰不再。比赛之前,马龙与樊振东一起在场馆训练,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笑着说:"每次和小胖(樊振东)练完,感觉都特别好,仿佛我已经是世界第二。"
这一场比赛的结局是,马龙在决胜局惜败,樊振东从队长手里,夺得了世界杯金牌。
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局。
一周之后,国际乒联总决赛上,马龙战胜樊振东,再次获得单打冠军,时隔一年零六个月。
赢下比赛的那一瞬间,马龙手上卸了力,球拍落到了地上,很快,他又将球拍捡了起来,别在腰间。后来在采访中,他透露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像剑客一样,出完剑把剑收回来"。
他始终在憧憬着金牌的到来,甚至都提前想好了庆祝姿势。
马龙的"剑客收剑"
颁奖仪式之前,马龙倚在后台的背景板上,灯光在他脸上晕出模糊的光斑,他小声地对着镜头说:"感觉是在做梦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在做梦。"
然后,他抬起头,沉默了许久,许久。
"做梦"这个形容词,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再次被马龙提起。
那时候,33岁的他已经是双圈大满贯了——更是第一位,蝉联奥运会金牌的男子乒乓球选手。
这个结果,在出发去东京之前,马龙完全不敢想象。
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胜后
马龙再次比了一个更大的心
五年前,他坐在去往里约的飞机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赢。五年之后,焦虑与疼痛,在他脑海中的存在,替代了自信心原本的位置。
"实际上,拿完第一块奥运金牌之后,反而更紧张了,因为人家觉得,自己也觉得,拿了奥运冠军之后,你就不可以输球了。"
而对马龙失去信心的,并不仅仅只有马龙自己。
东京奥运会之前,刘国梁也曾对马龙说:"可能在里约周期,你用百分之七十的劲儿,就能全胜;现在你用百分之八十,你就会输,九十你也未必赢,必须也得百分之百甚至一百一。"
于是,我们在赛场上看到的,就是一个百分之一百二的马龙。
东京奥运会上的马龙
相比于决赛场上马龙与樊振东的对决,也许很多人对半决赛的印象更为深刻——它更揪心,也更激昂。
东京奥运会的半决赛,仿佛命运的分割线一般,将球台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边是代表希望的"小将":24岁的樊振东与20岁的林昀儒;一边则是不肯认输的"老将":33岁的马龙与同龄的奥恰洛夫。
这已经是马龙第19次与德国名将奥恰洛夫交手了,前18次均以奥恰洛夫的失败告终。
虽然名气或许没有那么响亮,但奥恰洛夫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他击败过王皓、马琳,也战胜过张继科、许昕,甚至连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樊振东,也曾在奥恰洛夫面前遗憾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