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世界杯今晚揭幕:为何是“最贵最有争议的一届”?
卡塔尔进行了几次尝试:创建半岛电视台、卡塔尔航空,以及承办亚运会。2006年,卡塔尔第一次承办超大型国际赛事,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亚运会。近半个世纪不遇的大雨导致意外不断,但投资空前的开幕式吸引了全球17亿观众,让欧洲人罕见地被亚运会吸引,甚至引来此后奥运会开幕式的团队“取经”。这也是卡塔尔首都多哈第一次成为全球闻名的城市。阿玛拉指出,这次经历成为卡塔尔在“通过体育实现国际战略的里程碑”。
亚运会结束当年,更大的布局就悄然在足球领域展开。西方媒体称,担任卡塔尔投资局和卡塔尔国家奥委会负责人的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是幕后掌舵者。他是当时的埃米尔的第四子,但已被外界视为接班人。
查德维克是受邀参与卡塔尔世界杯申办工作的外国顾问之一。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卡塔尔在2006年到2008年间已经形成了要竞标世界杯的共识。2006年底,卡塔尔全面改革联赛机制,参与亚冠联赛,成立了第一个培训体育专业人才、从事体育交流的精英学院(Aspire Academy)。
同时,多支卡塔尔资本开始入局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成功申办世界杯后不到半年,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以5000万欧元拿下巴黎圣日耳曼70%的股份,并在当年砸下8400万欧元引援,使巴黎圣日耳曼在2013年到2019年期间六夺法甲联赛冠军。
与卡塔尔几乎同步,阿联酋、巴林、沙特等中东国家也将对外投资重点转向欧洲各大足球联赛。虽然一级方程式赛车巴林大奖赛的投资回报率也很高,但查德维克指出,相比流行于部分地区或特定群体的赛事,足球的普及程度最高,国际足联的成员有211个,比国际奥委会还多5个。世界杯和欧冠联赛是全球观众最多的两大体育赛事。另一个因素是:任何体育运动都不像足球那样在欧洲大国中具备商业和政治影响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斯·多尔西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理解中东国家与其他国家投资体育的目的区别,才能抓住整个“世界杯故事”的脉络。“中东国家投资体育的目标不止于盈利或软实力,而是寻求在国际上的合法性。更直白地说:中东国家希望通过软实力建设,让多数国家、特别是主要国家认同自己是正常、现代的国家,从而维持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得到主要国家的保护和支持。”
“你情我愿的交易”
时间来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后来透露,因为金融危机对高成本大型赛会的未来造成不确定性,导致国际足联的主要赞助商有意减资,国际足联执委会被迫决定,打破“一次竞标一届”的传统,在2010年同时决定2018年和2022年两届世界杯的主办地。其中2018年是“回归欧洲”,因而2022年必须由非欧洲国家承办。
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后的能源价格上涨刺激,卡塔尔国内生产总值(GDP)不降反升,到2009年已较五年前翻了一番。更进一步,卡塔尔将自己申办世界杯描述为“第一届中东世界杯、第一届阿拉伯世界杯”。这种说法借鉴了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并搭配了“部分赛事可在周边国家共同举行”的舆论传出。
法国斯凯玛商学院教授西蒙·查德维克形容,这是一场在特殊节点的“双向奔赴”。他指出,卡塔尔契合了国际足联在金融危机后对中东这个“最大潜在市场”的关注:这里经济形势向好,不缺乏足球热情,从沙特到伊朗的本土球赛常能吸引上万观众,而职业联赛发展落后、观众流失,恰好是国际足联介入的机会。
2010年12月1日,卡塔尔历经国际足联执委会22名成员四次投票,先后击败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获得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消息传出,欧美震动,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场正当的胜利。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在一封邮件里说“卡塔尔买下了世界杯”。
迫于舆论压力,国际足联聘请美国法学家加西亚主持独立调查。一份盘根错节的交易图景随之展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以来卡塔尔在足球事业的布局几乎都牵涉其中。
调查人员发现,卡塔尔以培训合作名义开设的精英学院与泰国的合作格外密切,而这又和持有投票权的国际足联泰国执委马库迪产生关联。调查聚焦于一次令人怀疑的会议:卡塔尔和泰国双方人士在会上讨论了一份巨额天然气合作协议以及“促进足球合作”。
接受调查时,涉事人员宣称那场会议就是涉及这两个话题,一部分人只讨论天然气,另一部分人只讨论足球。加西亚在最终调查报告中指出,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一次会议上会出现这样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