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的红线守住了,但威胁子孙后代的是耕地质量
在刘黎明看来,从中国耕地的保护成效看,“是成功的,至少守住了红线,但是在耕地质量上还有很多问题。”刘黎明认为,关键是要把红线内的文章做好,“更多要做的是如何提升红线内耕地的产能。”而提高产能,取决于多重因素,比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最基本的条件,还是耕地本身的质量条件,而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保证一定的种植面积”。
李人庆也表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可用耕地只是要素之一,有多少地在用,单产是多少,质量怎么样,这些都和粮食安全更密切相关。
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使用耕地,翁伯琦则认为,一方面应该始终坚持耕地红线,强化耕地占补的数量与质量平衡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用养结合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方式,要在保障农业高生产力的同时,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强化种地养地结合,强化种植养殖结合,强化秸秆循环利用,强化依法保护,着力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耕地的经营决定权在农民手里,无论是对耕地的利用还是保护,主体都是农民。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翁伯琦认为,应该要给种好地的农民奖励,也要给养好地的农民奖励。他建议以每5年测定一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基准,划定奖励标准。要让联产承包耕地的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维护土壤地力,进而推进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的到位率,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厚实基础。
发于2022.6.20总第1048期《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标题:不仅要保护耕地数量,更要保护耕地质量
记者:刘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