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的红线守住了,但威胁子孙后代的是耕地质量
作为对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一种呈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数据在2021年8月的发布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持续至今的各省、市、县的“三调”数据的公布也一再引起公众的注意。
按照《土地调查条例》的规定,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国第一次开展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一调”)始于1984年,那年的5月16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这次调查一直到1997年底才结束。“二调”是从2007年7月1日起,结束于2009年。2013年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公布了“二调”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面积为20.31亿亩,比“一调”数据多出2亿亩稍强。
全国土地第三次“摸家底”亦即“三调”,是从2018年9月开始。“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三调”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以2019年底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守住了18亿亩的红线,但与10年前的“二调”结果相比,耕地总量减少了1.13亿亩。
袁承程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三调”与“二调”相比,虽然显示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13亿亩,但这涉及调查技术规范的变化问题,“二调”以前,考虑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当时的政策允许在耕地上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比如说在耕地上临时种植果树、挖塘养鱼或种植林木,这些都属于耕地认定的范畴,但是,按照“三调”技术规程,这些耕地均按照现状用途进行了调查,比如,在耕地上临时种植果树的,就是以园地做的调查。袁承程说,“其实三调是应用了更高的遥感分辨率和更严格的调查技术手段,这也说明了三调所提的‘耕地’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内涵方面都比以往更加准确。”
在2021年8月26日召开的公布“三调”主要数据成果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曾对过去10年耕地减少情况进行解释:“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王广华进一步解释说,从过去10年间的地类转换情况看,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等地类情况,也有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情况,其中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在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但是,检索资料可知,在人均耕地面积上,自“一调”至“三调”,一直呈递减趋势,其中,“一调”为1.59亩/人,“二调”为1.52亩/人,“三调”为1.36亩/人。如果对比已陆续公布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三调”数据,可以发现,从“二调”到“三调”10年间,只有少数省、市、自治区的耕地面积在增加,超过20个省、市或自治区的耕地面积都在减少。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特别注意到的是优质耕地“减少得更快”,他举例说,像上海、苏州、无锡这些城市郊区的优质耕地,在城市发展过程被占用,“就都永久性地消失了。”
建设占地压力与用地结构变化
有农业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对于耕地的保护,仍旧存在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其中一方面,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要继续占用耕地,甚至要占用优质耕地。
在前述对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的研究中,袁承程、刘黎明等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中国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30km以内区域,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km以外区域。他们得出结论: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化发展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子。
袁承程、刘黎明等研究者从耕地变化动态度分析发现,2009~2018年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以及新疆等地年均耕地变化动态度较大,其中北京耕地变化动态度最高,为0.6294%,“这说明北京市耕地变化较为剧烈”。在这6个省(市、区)中,北京、天津、重庆耕地大幅减少,而上海、广东和新疆耕地变化动态度大幅度增加。2010年以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被认为是中国耕地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但是近10年以来,中部地区已成为中国耕地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广东和上海的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